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环境卫生

西湖公园神秘“游客”——非洲大蜗牛,不可小觑

发布时间:2023-08-17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继台风“杜苏芮”过境,福州暴雨过后,不少市民在西湖公园的路面上,草丛里看到巨大蜗牛-——非洲大蜗牛。它们是外来物种,原产地为非洲东部,通过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随观赏植物、苗木、板材、集装箱、货物包装箱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们繁殖快,危害大,不可小觑。

  非洲大蜗牛,长什么样子呢?

  它们体长7-8厘米,最大20厘米,体重可达32克。贝壳狭窄、锥形,长宽比约为二比一。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圆形。壳高130mm,宽54mm,螺层为7-9个,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壳高的3/4。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读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中部各螺层的螺层与生长线交错。壳口呈卵圆形,口缘简单,完整。外唇薄而锋利,易碎。内唇贴缩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黑色,遮面呈灰黄色,其粘液无色。

  为什么非洲大蜗牛常出现在夏季雨后的夜晚呢?
  原来非洲大蜗牛喜好潮湿的环境,生活的适宜气温为15-38℃,土壤湿度为45%-85%。当气温低于14℃,土壤湿度低于40%或气温超过39℃.土壤湿度达90%以上时,非洲大蜗牛即产生蜡封进行休眠或滞育。它们主要栖息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橡胶园里、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农作物繁茂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腐殖质的土壤里、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树枝落叶和石块下。
  非洲大蜗牛还是一只“夜猫子”,昼伏夜出、群居而生。白天栖息于阴暗潮湿的隐蔽处和藏匿于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乱石穴内。晚上8:00以后开始爬出活动,9:00-11:00是活动高峰。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隐藏起来。因此夜间西湖公园散步时,别一不小心就踩到它们了。
  当你看到非洲大蜗牛的时候,切记不要好奇去捡拾甚至抚摸它们,更不要食用,因为非洲大蜗牛有毒!有毒!有毒!
  非洲大蜗牛是广州管圆线虫、脊形管圆线虫、血吸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除食用外,在无保护情况下触摸也可能会危害到人体健康,导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发生视觉损害及脑膜脑炎。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有一种人工养殖的非洲大蜗牛,又被称为“白玉蜗牛”他们经过人工选育,与野生品种最大的区别就是肉色雪白。它们经常被端上餐桌,供食用,但也要煮熟煮透,方可食用。

  人工养殖——白玉蜗牛
  温馨提示:
  1、夜间出行,注意脚下,防止踩踏非洲大蜗牛而滑倒;
  2、切莫徒手捡拾或者接触非洲大蜗牛,如不慎接触,及时清洗接触部位
  3、不得食用野生非洲大蜗牛,如不慎误食且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非洲大蜗牛的危害极大,它们不仅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等疾病,而且会侵害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改变栖息地,竞逐原生蜗牛,破坏环境,改变生态食物链。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以重视,采取机械防治(人工捕杀及食物诱杀)、农业防治、化学及生物防治,多种防治手段相结合,及时遏制非洲大蜗牛的泛滥。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402350168 闽ICP备1100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