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复工≠安全,这些场景易踩雷,节后生产线重启,设备久置未用,通风系统积灰;办公室紧闭门窗,空调取暖滋生霉菌;排毒除尘设备关停了一段时间,重启后总感觉怪怪的不大好用……这些看似平常的“复工操作”,可能正在悄悄威胁你的健康!
一、冬春季高发风险前3位
1.职业中毒“隐身术”
冬春季节是职业性化学中毒事件的多发季节,易发生有机溶剂、急性慢性职业中毒等危害,尤其在制鞋、皮革、造纸、电子制造、化工、电镀、家具制造等行业,接触1,2-二氯乙烷、正己烷、苯、三氯乙烯、一氧化碳、硫化氢、乙酸甲酯等化学物质的重点人群,要警惕“隐身”在工作场所中的有毒有害因素,严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风险点:
化工、电子企业:设备重启时管道残留化学品泄漏(如苯系物、硫化氢)。
仓储物流:密闭空间消毒剂过量使用(含氯制剂与清洁剂混用产生毒气)。
温馨提醒,回南天潮湿加速化学品挥发,低洼厂房需格外警惕气体聚集!
2.粉尘过敏“偷袭战”
春节放假期间,设备可能长时间未运行,导致粉尘积累,再加上春季花粉等过敏原,复工后,工人若未采取适当的防尘措施,佩戴防尘口罩,则可能因吸入大量粉尘而引起肺部疾病。
风险点:
纺织、家具厂:积尘+春季花粉叠加诱发哮喘。
办公室:中央空调滤网未清洁,滋生尘螨、霉菌。
3.温差应激“冷箭”
复工复产后,倒春寒、早晚温差大等天气现象着实给“打工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种温差应激就像一把“冷箭”,不仅会导致工人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职业性损伤。天气的变化无常,使得工人身体难以迅速适应,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下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风险点:
冷链物流:频繁出入冷库导致血管收缩异常,可能出现手脚麻木、反应迟钝等情况。
户外作业:早晚低温与午间升温交替,易患上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还可能加重病情。
此外,还有这些各行各业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注意:
1.部分工厂为防寒保暖,违章关闭工作场所门窗及通风排毒设施,导致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蓄积、浓度升高。
2.节后复工,“打工人”还没从“节后综合征”中缓过来,容易存在思想松懈、注意力不集中现象,从而导致疲劳作业、防护不到位等现象。
3.节后不少用人单位陆续招录新员工,易出现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不到位和违规操作的现象。
4.工作场所通风排毒除尘等设备设施由于假期较长时间停用,防尘防毒效果降低。
劳动者作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个人防护。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要重视职业病预防和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二、防护应对措施
1.员工自救篇:“3查3做”口诀
(1)查设备:开机前确认通风系统运行正常。
纸巾测试法。将纸巾系在棍子或长杆上,放置在通风系统风口处,在风中观察纸巾的飘动情况。根据纸巾飘动的角度和形态,可以大致判断风速大小、气流方向。例如,纸巾微微飘动表示风速较小,而纸巾被吹得几乎水平则表示风速较大。
(2)查标识:化学品容器标签是否完整,发现不明液体立即上报。
(3)查身体:工作过程中出现眼刺痛、头晕等症状,迅速撤离并就医。
(4)做好防护: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佩戴防毒面具。
(5)做通风:每日开窗对流≥30分钟。
(6)做记录:个人健康日记,记录接触的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防护用品情况、健康情况等。
2.企业必做篇:复工“安全三步走”
(1)环境复位:开窗通风,设备重启后,进行车间空气质量检测、测试设备管道压力、检查防尘毒设施运行情况。
(2)应急演练:开展“中毒模拟救援”实战培训,重点训练报警、撤离、心肺复苏。
(3)健康宣教:加强员工职业健康知识培训,避免节后思想麻痹、防护松懈。
此外,用人单位还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按规范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2.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确保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3.了解所用有机溶剂等生产原辅材料的成分及其职业病危害特性,禁止使用“三无”或不合格原辅材料。
4.为劳动者配备防护手套、防毒口罩、护听器等有效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其正确佩戴使用。
5.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健全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档案;按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并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6.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为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
来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供稿:职业卫生科
一审:谢德雄
二审:詹文青
三审:谢兆勋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