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俗称“砒”是一种剧毒的化学物质,劳动者在特定职业中接触砷化合物——砷化氢。如防护不到位可能发生职业性中毒事件。
近年砷化氢职业中毒案例:2007年5月4~10日,某公司生产电解锌作业场所发生砷化氢中毒,造成23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2010年3月8日,某公司8名员工发生砷化氢中毒,造成1人死亡、7人受伤;;2013年8月31日,某有色金属综合回收有限公司发生砷化氢中毒,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2014年2月7日,某锌电股份有限公司锌厂综合车间锌氧粉工段发生急性砷化氢中毒,造成8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2023年4月29日,云南昆明发生疑似砷化氢中毒事件。
什么是砷化氢
砷化氢又称砷化三氢、砷烷、胂,是最简单的砷化合物,化学式AsH3,为无色气体,有剧毒。砷化氢本身无臭,但空气中砷化氢浓度超过0.5×10-6时,可被氧化产生轻微大蒜样气味。
砷化氢来源
砷化氢为某些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含砷矿石或金属遇酸、含砷金属矿渣遇潮水解;有色金属冶炼、后处理、深加工;蓄电池充电、生产和使用。
砷化氢毒性机制及代谢
砷化氢由呼吸道侵入体内,迅速吸收入血;大部分(95%~99%)很快进入红细胞中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迅速引起溶血,进入血浆随血红蛋白经肾排出,少部分以原形呼出;,部分还原为砷,蓄积于肝、肾、脾、毛发、指甲、骨骼中,再经肾逐渐排出。
砷化氢的毒性和对健康的危害
砷化氢属高毒类,是强烈的溶血性毒物。人吸入30~50 mg/m3的砷化氢1 h,可发生严重中毒,甚至死亡。
急性砷化氢中毒
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砷化氢气体、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和肝功能衰竭。中毒程度与吸入砷化氢的浓度密切相关。急性砷化氢中毒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数小时。
慢性砷化氢中毒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病变和多发性神经炎,可引发嗅觉减退、喉痛、喉炎、支气管炎等。经口砷化物中毒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血样腹泻、皮肤湿冷、脱水、尿少等,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因呼吸麻痹而死。
砷化氢中毒的典型表现
腹痛、黄疸和少尿三联症。
砷化氢的职业接触限值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19),砷化氢的最高容许浓度(MAC)为0.03 mg/m3。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规定,砷化氢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0.2 mg/m3。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规定,砷化氢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为0.002 mg/m3。
砷化氢中毒的诊断及处置
砷化氢中毒诊断,可参照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GBZ 44—2016)的诊断。尿砷测定可作为砷化氢临床诊断的参考指标。砷化氢中毒应急处置,救援人员应穿戴全身防护服和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将中毒人员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有皮肤接触者,应迅速脱去受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受污染部位。之后尽快送医院就医。
如何预防砷化氢中毒
1.不要用水浸熄含砷炉渣。
2.可能产生砷化氢的作业场所,应设置通风排气设施,在附近要备有正压空气呼吸面罩。
3.加强个人防护,生产中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工作服,防止吸入和皮肤吸收。接触人员在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4.工作场所需要定期进行砷化氢的检测、监测,及时发现、解决潜在问题。
5.砷化氢作业人员每年定期体检一次。体检内容需包括内科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测定等。
来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微信公众号
供稿:职业卫生科
一审:缪宏阳
二审:詹文青
三审:张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