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放射与职业卫生

职业健康小课堂 |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预防

发布时间:2024-06-04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我国对于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对策包括对职业病危害发生源、传播途径、接触者三个方面的控制。发生源的控制原则及优先措施是:替代、改变工艺、密闭、隔离、湿式作业、局部通风及维护管理;传播途径的控制对策及优先措施是:清理、全面通风、密闭、自动化远距离操作、监测及维护管理;接触者的控制原则及优先措施是:培训教育、劳动组织管理、职业健康监护、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以及维护管理等。
  —、粉尘的危害及预防
  1.什么是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有些企业在进行原料破碎、过筛、搅拌装置的过程中,常常会散发出大量微小颗粒,在空气中悬浮很久而不落下来,这就是生产性粉尘。
  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非常之广。矿山开采、爆破,冶金工业中金属或矿石的切削、研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原料破碎、清砂,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等这些工艺操作中主要产生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等)和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玻璃纤维等)。在皮毛、纺织、化学等工业的原料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有机粉尘,包括动物性粉尘(如皮毛、骨粉等)、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等)和人工有机性粉尘(如炸药、人造纤维等)。在生产环境中,单一粉尘存在的情况较少,大多数情况下是两种以上粉尘混合存在。
  3.生产性粉尘有哪些分类呢
  在生产环境中,大部分情况下为两种以上粉尘混合存在,一般称之为混合型粉尘。按照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概括为两大类:(1)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铍、锡、锌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尘、水泥尘、玻璃尘等。通常所说的尘肺主要是由这些粉尘导致的。(2)有机粉尘包括: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质等;植物性粉尘,如棉、麻、谷物、亚麻、甘蔗、木、茶等粉尘;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橡胶、纤维等粉尘。这些粉尘可导致棉尘病、过敏性肺泡炎等。
  4.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大量吸入粉尘,使肺组织发生弥漫性、进行性纤维组织增生,引起尘肺病或其他肺部疾患,导致呼吸功能严重受损而使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有些粉尘具有致癌性,如石棉是世界公认的致癌物质,石棉尘可引起间皮细胞瘤,可使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铅、砷、锰有毒粉尘,能在支气管和肺泡壁上被溶解吸收,引起铅、砷、锰等中毒。
  另外,粉尘还会堵塞皮脂腺使皮肤干燥,可引起痤疮、毛囊炎、脓皮病等;粉尘对角膜的刺激及损伤可导致角膜的感觉丧失、角膜混浊等改变;粉尘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引起鼻炎、咽炎、喉炎。
  5.粉尘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生产性粉尘主要以下四种状态存在:
  (1)粉尘:包括所有固态分散性微粒,直径为0.1~10微米,在空气中受到重力、扩散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在静止的空气中停留时间很短。
  (2)烟:包括所有固态和液态粒子凝聚产生的微粒。一般情况下,粒径小于0、5微米、如木柴烟、油烟、电焊烟等,扩散能力强,在空气中很难沉降。
  (3)雾:包括所有液态分散性和凝聚性微粒,粒径介于0、1~10微米之间。
  6.什么是尘肺病
  尘肺病是由于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隐匿性比较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气喘、气短、胸闷、胸痛、咳嗽、咳痰、不能平卧等症状,最典型的症状是呼吸困难。我国按病因将尘肺病分为13种,并作为法定尘肺列入职业病名单,它们是:硅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等。硅肺和煤工尘肺是我国目前发病人数最多的尘肺病。
  7.尘肺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尘肺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与合并症有关。尘肺病早期没有明显自觉症状,或者只有很轻微的自觉症状,往往是通过职业健康检查时才会发现。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特别是晚期的硅肺病人,就会出现或轻或重以呼吸系统为主的自觉症状。病人常见的首发症状是气短。病情较轻的,往往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爬山时感到气短,稍微休息一会儿,就能好转。再严重一点的,做一些轻体力劳动,走上坡路或上楼梯时有明显气短。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时,由于呼吸和循环功能受到明显损害,会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还可以有咯血、无力、消瘦、失眠、食欲减退等。如果有发热,肝大和浮肿,则可能并发了别的疾病。
  8.得了尘肺病,该如何治疗
  目前针对尘肺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脱离粉尘污染环境,积极地治疗和预防各种并发症,延缓尘肺的进展是关键。
  预防尘肺病的措施尘肺病患者都有密切的粉尘接触史及详细的职业史,引起尘肺的很多,主要是长期接触各种金属、煤粉、耐火材料、石粉、水泥、玻璃、陶瓷等工种的工人。
  (1)技术措施
  ①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避免接触粉尘。
  ②湿式作业:如采用湿式碾磨石英或耐火材料、矿山湿式凿岩、井下运输喷雾洒水、煤层高压注水等,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③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办法。如采用密闭尘源与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溢。
  (2)卫生保健措施
  ①接尘工人健康监护:包括上岗前体检、岗中的定期健康检查和离岗时体检。检查间隔时间根据接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空气粉尘浓度而定。
  ②凡有活动性肺内外结核,以及各种呼吸道疾病患者,都不宜参加接尘工作。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应接种卡介苗;阳性者预防性抗结核化疗,以降低尘肺合并结核的发病。
  (3)个人防护
  ①佩戴防尘护具,如防尘安全帽、防尘口罩、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
  ②讲究个人卫生,勤换工作服,勤洗澡。
  二、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预防
  1.有机溶剂类毒物的危害及预防
  有机溶剂多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同类者毒性相似,如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等。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有苯、甲苯、二甲苯、二氯乙烷、正己烷等。
  (1)苯
  染料、合成橡胶、农药生产中,以及油漆制造、建筑喷漆、制鞋厂、家具厂、箱包加工厂,是苯中毒高发领域。苯会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患有血液系统疾患、肝肾疾病以及哮喘患者均不宜从事苯作业。急性苯中毒症状:轻度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兴奋、欢快、步态不稳,重度时烦躁不安、幻觉、震颤、抽搐、昏迷、心律不齐,严重者也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慢性苯中毒的早期表现是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乏力、记忆力减退,中期表现是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甚至死亡。
  (2)甲苯、二甲苯
  甲苯、二甲苯的生产多从煤焦油或石油裂解产生,在工业上主要用于油漆、涂料、胶水的有机溶剂,也可制造糖精、染料、药物和炸药等。生产中甲苯主要通过呼吸系统、皮肤吸入人体,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甲苯、二甲苯毒性小于苯,但刺激征状比苯严重。吸入后可出现咽喉刺痛感、发痒和灼烧感。刺激眼黏膜,可引起流泪、发红、充血;溅在皮肤上局部可出现发红、刺痛及疱疹等。重度甲苯中毒后,或呈躁动不安、哭笑无常的兴奋状,或呈嗜睡、木僵等压抑状,严重的会出现虚脱、昏迷。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大、女工月经异常、皮肤干燥、皲裂、皮炎等慢性中毒症状。
  (3)二氯乙烷
  二氯乙烷在工业上被用作化学合成、工业溶剂和黏合剂,金属件的清洗剂,纺织、石油、电子工业的脱脂剂。二氯乙烷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后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接触可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乏力等症状,伴有流泪、流涕、咽痛、咳嗽等黏膜刺激征状。轻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患者还有步态蹒跚、嗜睡、意识模糊、朦腚或一过性晕厥现象,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或有轻度肝、肾损害。重度中毒会出现意识障碍,如出现谵妄状态、昏迷等,可伴有肝、肾损害。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消化道症状。可致皮肤脱屑或皮炎。
  (4)正己烷
  正己烷主要作为有机溶剂,常用于印刷、电子等行业的清洁工作,如清洗印刷机械、液晶显示器、手表表面的油污等。正己烷可经呼吸道、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引起短期麻醉,但无后遗症。长期接触能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从接触到发病一般是几个月到几年。高浓度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刺激征状和头晕、麻醉等。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为手足发麻、疼痛、触觉减退,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四肢无力、握拳困难、行走费力,甚至不能站立。双上肢出现肌无力时,双手难以做精细动作,不能夹菜、扣衣扣、剥鸡蛋壳等,严重时可致瘫痪。凡患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以及糖尿病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均不得从事接触正己烷作业。
  (5)有机溶剂中毒的预防
  通过工艺改革和密闭通风措施,降低空气中的有机溶剂浓度。经常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机溶剂的浓度。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做好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工作。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要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个体防护,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渗透工作服,戴乳胶手套等。
  2.金属与类金属毒物的危害及预防
  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1)铅
  生产中接触铅烟、铅尘的行业有:铅矿开采、熔炼,蓄电池生产,机械制造行业的制铅管、铅丝,制造工业电焊、熔割、烤铲,电缆制造、仪表行业的搪锡等。接触铅化合物的行业有:油漆、颜料、橡胶、玻璃搪瓷、农药、景泰蓝、塑料、半导体、中药制造业等。其中以铅矿开采、熔炼及熔铅行业职工患职业病率较高。铅及其化合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有毒性作用,主要损害神经、消化、造血系统。表现为口内有金属甜味,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食欲减退、腹胀,严重时出现贫血、腹绞痛、肝肾损害,以及铅麻痹和中毒性脑病。
  (2)汞
  生产中常接触汞的行业和工种有汞矿的开采、冶炼,食盐、烧碱和氯气的制造业,仪表的制造维修,塑料、燃料生产,金、银的提取等。汞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侵入人体,损害神经、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急性中毒时有头痛、头晕、乏力、多梦、发热等全身症状,并有明显口腔炎表现,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少数严重者可发生间质性肺炎及肾脏损伤。慢性中毒比较常见,主要由于长期吸入汞蒸气而引起,最早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征,汞毒性震颤,另外可有口腔炎,少数病人有肝、肾损伤。
  (3)锰
  生产中接触锰的行业及工种有:用二氧化锰作原料生产高锰酸钾,用锰作氧化剂生产农药或染料,用锰作催化剂生产醋酸等;锰矿的开采及矿石的加工破碎、碾磨、筛选和包装;高炉冶炼锰铁、锰合金钢生产、锰钢的高温切割或碳弧气刨、锰合金的电焊等;用三氧化锰制造干电池、电焊条或用作玻璃着色剂。生产中主要以锰烟及锰尘的形式经呼吸道吸收而引起中毒,主要为慢性中毒,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锰烟的毒性大于锰尘。除有机锰可经皮肤吸收外,其他锰化合物基本不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内的锰以不溶性磷酸锰的形式蓄积于肝、肾、小肠、内分泌腺、胰、脑、骨、肌肉及毛发中。慢性锰中毒多见于锰矿开采、锰铁冶炼、电焊及干电池作业等工种。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减退、嗜睡、心动过速、多汗、两腿沉重、走路速度减慢、口吃、易激动等。重者出现“锰性帕金森氏综合征”,特点为面部呆板、无力、情绪冷淡、语言含糊不清、四肢僵直、肌颤、走路前冲、后退极易跌倒、书写困难等。
  (4)镉
  镉主要用于电镀、制造镍镉电池、制作镉黄颜料,生产合金及焊条、核反应堆的镉棒或涂在石墨棒上作中子吸收剂,塑料稳定剂中常用硬脂酸镉。在镉冶炼、应用镉及化合物生产中均有职业接触。镉及其化合物的职业禁忌证有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间质性肺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急性吸入镉烟雾、镉蒸气中毒,会出现眼及呼吸道症状,如流泪、结膜充血、流涕、咽痛、咽充血、咳嗽、胸闷。吸入浓度更高或接触时间长可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肺水肿,患者咳嗽加剧、胸痛、咳大量黏痰或粉红色泡沫痰、发绀、呼吸困难,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接触低浓度镉化合物烟尘或粉尘的工人可出现慢性镉中毒,引起肾脏损害,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慢性中毒者可损害骨骼,自觉背部和四肢疼痛,行走困难,用力压迫骨骼后有疼痛感,可见骨质疏松、骨软化、自发性骨折。如吸入中毒损害肺部,可出现肺气肿症状。
  (5)金属与类金属中毒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的预防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尽量用低毒、无毒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代替有毒的旧工艺,并使生产装置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对有毒作业场所加强通风。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作业工人穿工作服,戴口罩。下班后淋浴,并将工作服锁在指定的通风柜内。定期监测车间空气中的金属或类金属浓度,做好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定期体检,严禁车间内进食、饮水和吸烟。
  3.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危害及预防
  常见的会引起职业中毒的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苯胺、苯二胺、联苯胺、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等。
  (1)苯胺
  苯胺广泛用于印染、染料制造、橡胶、照相显影剂、塑料、离子交换树脂、香水、药物合成等工业。短时间内吸收大量苯胺,表现为发绀,最先见于口唇、指端及耳垂等部位,呈蓝灰色,出现头昏、头痛、乏力、恶心、手指麻木及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精神恍惚、恶心、呕吐、抽搐、心律失常、休克,以至昏迷、瞳孔散大、反应消失等症状;严重中毒者,中毒3~4天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血性贫血,并继发黄疸、中毒性肝病和膀胱刺激征状等。肾脏受损时,出现少尿、蛋白尿、血尿等,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少数见心肌损害。长期慢性接触苯胺可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晕、头痛、倦乏无力、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症状,并出现轻度发绀、贫血和肝脾肿大等。皮肤经常接触苯胺蒸气后,可发生湿疹、皮炎等。
  (2)三硝基甲苯
  三硝基甲苯简称TNT,又称黄色炸药,广泛应用于国防、采矿、开凿隧道等方面,还可用于制造硝铵炸药。在粉碎、球磨、过筛、配料、装药等生产工艺过程中都可接触大量TNT粉尘及蒸气,还用作照相药品和染料的中间体。急性中毒时,轻者可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口唇呈蓝紫色,发绀可扩展到鼻尖、指(趾)端等部位;重者神志不清、呼吸浅表、频速,偶有惊厥,甚至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角膜及腱反射消失;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白内障、贫血,甚至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肤产生过敏性皮炎,严重时呈鳞状脱屑,对生殖功能造成损害。
  (3)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的预防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尽量用低毒、无毒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代替有毒的旧工艺,并使生产装置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设备检修,防止生产中“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对有毒作业场所加强通风,用三硝基甲苯做炸药的爆炸现场先通风或喷淋后再进入。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空气的毒物浓度,使车间空气毒物浓度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之下。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三羟基甲苯易通过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作业工人要穿袖口、领口、袜口“三紧”的工作服,戴防护手套,工作后彻底淋浴。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定期体检。
  4.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毒物的危害及预防
  高分子化合物是由一种或者几种单体,经聚合或缩聚而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工业、交通运输及生活用品等方面。
  (1)氯乙烯氯乙烯
  氯乙烯用作塑料原料及有机合成,也用作冷冻剂等。工业上接触氯乙烯主要是生产聚氯乙烯单体,其中清釜工接触最多,其次为离心、干燥或抢修中。生产中主要由吸入氯乙烯蒸气导致中毒,经皮黏膜吸收也可引起中毒,损害肝、脾和神经系统,以及导致肢端溶骨症或肝血管肉瘤。急性毒性表现为麻醉作用,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时,神志不清或呈昏睡状,甚至造成死亡。皮肤接触氯乙烯液体,可出现红斑、水肿、坏死。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四肢末端麻木、感觉减退,并有肝大、肝功能异常和消化功能障碍。皮肤可出现干燥、皲裂、脱屑、湿疹等。另有手部肢端溶骨症。
  (2)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
  二甲基甲酰胺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及性能优良的溶剂,主要应用于聚氨酯、腈纶、医药、农药、染料、电子等行业。二甲基甲酰胺职业中毒常是吸入和皮肤吸收并存,且以皮肤吸收为主。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进入人体后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肾、胃等重要脏器。皮肤被二甲基胺污染后出现皮疹、水肿、水痘或破溃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征状,如流泪、咳嗽,中毒者还会出现头痛、头晕、嗜睡、恶心、上腹部剧烈疼痛等神经和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中毒数天后,患者会出现肝大、肝区压痛、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肝损害症状和肾功能障碍,也可出现一过性心脏损伤。皮肤被二甲基甲酰胺污染后可出现皮疹、水肿、水疱、破溃、脱屑等,并会出现麻木、瘙痒和灼痛症状。慢性中毒可有皮肤、黏膜刺激,神经衰弱综合征,血压偏低,另有恶心、呕吐、胸闷、食欲不振、胃痛、便秘及肝功能变化。高分子化合物中毒的预防加强生产设备和管道的密闭、通风和维修保养,防止“跑、冒、滴、漏”,严格掌握聚合物烧结温度,避免或减少剧毒物质产生。加强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监测,将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浓度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以内。进釜出料和清洗之前,先通风换气,经测试釜内温度和浓度合格,佩戴防护服和送气式防毒面具,并有他人监护方可进入釜内清洗。采样,设备检修,残液处理时,操作者应戴送气式防毒面具。
  三、噪声的危害及预防
  噪声危害十分广泛,绝大部分企业都存在有噪声危害,一般来讲,有机械运动的企业就有噪声危害,有粉尘危害的企业就有噪声危害,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多方面的。噪声除了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导致噪声聋之外,还会诱发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凡是长期在85dB(A)以上噪声环境下工作的,都可能发生职业性噪声聋。
  1.主要表现:(1)听力系统。短时间接触强噪声,主观感觉耳鸣、听力下降。长期接触强噪声,听力下降可成永久改变。(2)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与睡眠障碍等。(3)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血压不稳,长期作用多表现升压症状。(4)消化系统。噪声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表现有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功能减弱、食欲减退、消瘦等。
  2.职业禁忌患有听觉器官疾病,以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人,不宜从事噪声作业。
  3.预防措施控制噪声源:产生噪声车间与非噪声车间应有一定的距离;将与生产工艺无直接关系的噪声源,如电动机等移出室外;采用不发声或低声设备代替高噪声的设备,如用无梭织机代替有梭织机;加强设备维修,减少不必要的噪声。采用隔声、吸声等办法:强噪声源应安装隔声屏、隔离机罩等;建筑工程上合理应用吸声材料,控制噪声的传播。加强个人防护:接触强噪声的工人应佩戴耳塞、耳罩等,以减少噪声对工人的影响。进行就业前体检,并定期对作业工人进行听力测试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如调离等。
  四、高温作业的危害及预防
  1.高温作业的职业健康危害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的丧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可使小肠的运动减慢,形成其他胃肠道疾病。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大脑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2.职业禁忌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3.预防措施:(1)应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劳动,作业环境要保持通风。(2)在强光下作业时,戴上草帽。(3)工作中注意补充水分。(4)可随身携带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5)为职工提供防暑降温饮料。在可能情况下,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岗位调换,减少职业病发生。定期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4.发生中暑如何抢救症状较轻者,应当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喝冷盐开水、洗冷水脸降温;症状较重者,应将其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使之平卧、解开衣服,用冷湿毛巾敷头部,冷水擦身体降温。
  五、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预防
  1.什么是电磁辐射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电磁辐射通常可分为射频辐射和极低频辐射。射频辐射的频率范围在100kHz~300GHz之间,其中频在300MHz~300GHz之间的,波长在lm以下的电磁波为微波。极低频电磁场的频率范围在3~3000Hz之间。
  2.电磁辐射存在的工作场所雷达系统、电视和广播发射系统的发射机房、设备调试机房,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通信发射台站、卫星地球通信站,飞机、雷达预警飞机等。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电磁相关实验室,移动设备研发实验室,大型网站及无线网络设备,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地铁列车及电气火车等。
  3.电磁辐射的危害射频辐射主要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眼睛和生殖系统有影响。微波辐射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眼睛和生殖系统会产生较大影响,还可对内分泌、消化、血液等系统产生影响,对人体免疫系统也有影响。高强度极低频磁场对神经和肌肉产生刺激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兴奋。
  4.电磁辐射的预防指定专人负责工作环境电磁辐射管理,根据企业实际运行情况、设备电磁辐射状况及工作场所的电磁辐射水平,制定本企业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增加辐射源与操作人员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降低工作人员受电磁辐射的影响。采用屏蔽措施阻止电磁辐射。根据工作场所的电磁辐射场强,确定选用相应的电磁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防护眼镜及辐射防护屏等。
  六、电离辐射的预防
  1.广义的电离辐射包括光、电磁波、高频电磁场等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从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种类有:X射线和γ射线、α粒子、β粒子、中子和其他带电粒子。电离辐射的标志电离辐射警告标志看到有电离辐射标志的物品不要接触或靠近,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的场所不要随意进入,以免受到照射。正常情况下,放射工作人员在辐射控制区边界外操作,如果必须进入,需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
  2.常见的放射性射线:α辐射穿透本领弱,可被纸挡住;β辐射穿透本领也较弱,可被薄铝片吸收;X射线、γ射线和中子需要用铅板或厚混凝土墙挡住。人体受到X射线、γ射线、中子等从人体外的照射,可造成外照射损伤。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释放出射线可造成内照射损伤。
  3.放射线损伤的临床表现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加、白血病病例的增加数量、畸形婴儿出生率会升高等。辐射损伤指由电离辐射所致的急性,迟发性或慢性的机体组织损害。
  4.电离辐射防护外照射的防护方法: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尽可能远离放射源;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内照射防护原则:避免吸入、食入和伤口污染;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放射工作人员应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监测周期不超过90天;每两年进行一次职业性健康体检,并参加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5.放射工作人员如何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剂量计应佩戴在人体躯干前方中部位置,一般在左胸前或锁骨对应的领口位置;当辐射主要来自人体背面时,剂量计应佩戴在背部中间。对于如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药物分装与注射等全身受照不均匀的工作情况,剂量计应佩戴在铅围裙外锁骨对应的领口位置;建议采用双剂量计监测方法(在铅围裙内躯干上再佩戴另一个剂量计),且宜在身体可能受到较大照射的部位佩戴局部剂量计(如头部剂量计、腕部剂量计、指环剂量计等)。
  七、生物因素的危害及预防
  生物性有害因素是存在于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存在有害影响的一类生物因素。
  1.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而发生感染。炭疽的危害很大,能使受害者在36小时内窒息、大量出汗、休克,直至死亡。由于破损的皮肤接触感染动物或感染动物制品,如皮、毛、骨、肉等,或吸入含有炭疽芽孢的尘埃等,均可感染炭疽。牧场动物饲养、屠宰、搬运、剪羊毛、皮革鞣制、纺毛、缝皮等作业以及兽医和实验人员等,是接触感染源的主要作业。
  发现动物患有炭疽病,应禁止屠宰,对可疑病畜进行隔离观察,对疫区草食动物进行兽类医疗措施。对病人的衣服、用具、废敷料、分泌物、排泄物等采取消毒灭菌措施。对工业、农牧业人群接触的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对从事可疑污染物接触人群加强劳动保护。要对易感人员进行就业前及定期体检,凡患有呼吸道疾病、皮肤病、年老体弱者不宜从事接触感染机会较多的工作。
  2.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人畜共患疾病。
  布氏杆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体会引起关节痛、神经痛、肺部损害、肝脏损害、生殖系统损害等。
  可能接触布氏杆菌的行业有:兽医为病畜接生、处理难产及流产,检查牲畜;农牧民放牧,接触病畜的排泄物、剪羊毛、挤奶;畜产品加工人员屠宰病畜、加工肉类;实验人员进行病菌培养、制备生物制剂等;畜产品及皮毛加工人员可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而经呼吸道感染。加强对疫区、运输车、海关及皮毛市场等的检疫,及时发现病畜,彻底消灭传染源,建立检疫隔离制度,是根除传染源的先决条件。
  切断布氏杆菌传播途径的方法有:加强粪、水管理,防止病畜或病人的排泄物污染水源;污染的场地、用具均需严格消毒处理;为病畜接生人员,屠宰场及皮、毛、乳、肉加工厂等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及手套,做好个人防护;牧民、兽医等相关职业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疫区人群均应进行预防接种。
  3.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经鼠蜱媒介传染所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森林脑炎会导致全身感染、脑膜刺激、肌肉瘫痪等。
  接触感染源的作业有:林业采伐工人、放养蜜蜂人员、森林调查队员、筑路工人等;也有试验工作人员因经口吸入或黏膜被污染病毒而染此病致死。
  预防森林脑病的方法有:在林区野外活动时,应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口,以防止蜱虫叮咬,领口可喷洒杀虫剂,头戴防虫罩。身体外露部分,可涂驱避剂。在森林地区的工作驻地周围,要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草、枯叶,减少人、畜受蜱虫侵袭的机会,加强灭鼠、灭蜱工作。准备进入疫源地的所有人员及林区工作者要做好预防接种。





来源:共建共享职业健康
供稿:职业卫生科
一审:缪宏阳
二审:詹文青
三审:张 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