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一、生产性振动
由生产或工作设备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对机体健康可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可引起职业病。《2015-201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显示2015年手臂振动病全国报告70例,2016年手臂振动病全国报告53例。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其分为手传振动和全身振动。手传振动(频率范围在20~1000Hz)是指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如手持风动工具(凿岩机、捣固机等)作业或电动工具(电钻、铣床等)作业。全身振动(频率范围在1~20Hz)指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的振动,如农业机械(收割机、脱粒机等)作业或作业台(钻井平台、采矿船等)作业。
二、生产性振动对健康的危害
振动以波的形式对组织交替压缩与拉伸,并向四周传播,其中骨组织传播最好,结缔组织、软骨、肌肉次之,腺组织和脑传导最差。
全身振动对健康的影响:(1)前庭神经刺激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眩晕、恶心、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疲倦、睡眠障碍等;(2)消化系统影响:胃肠分泌功能减弱、食欲减退、胃下垂;(3)心血管系统影响: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肌缺血;(4)腰背痛、椎间盘脱出、脊柱骨关节病变患病率增加;(5)视物模糊、视觉分辨率下降、作业能力下降。
局部振动对健康的影响:(1)神经系统 ①末梢神经病变:痛觉减退、振动觉减退、两点分辨觉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②中枢神经系统:条件反射抑制、潜伏期延长;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组织营养障碍,手掌多汗等。(2)对血管的影响:①外周血管:40~300Hz的振动能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其表现:手部皮肤温度降低;甲皱微循环改变:形态、流态和机能;发作性手指变白。②心血管影响: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室)内房室间传导阻滞,严重者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③其他部位血管:上肢大血管紧张度增高、脑血管改变、脑血流图异常。(3)骨关节及肌肉损害:40Hz以下低频率、大振幅、冲击力强的振动,往往引起骨、关节的损害,主要表现: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形成骨岛,骨皮质增厚、骨刺形成、无菌性坏死;骨皮质变薄、骨腔变大、囊样变。手握力下降,特别是耐力下降、肌纤维震颤、肌肉萎缩(大小鱼际萎缩)。
三、生产性振动的防制措施
1.控制振动源:通过减振、隔振等,减轻或消除振动源的振动——根本措施。如采用水力清沙、化学清沙代替风铲清沙;设计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操作装置等。
2.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规定,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的作业,其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限值为5m/s2。这一标准可保护90%作业工人工作20年不致发生振动性白指。当暂时达不到时,可按振动强度大小相应调整日接振时间。
频率计权加速度(m/s2) 日接振容许时间(h) 频率计权加速度(m/s2) 日接振容许时间(h)
5.0 4.0 9.0 1.2
6.0 2.8 10.0 1.0
7.0 2.0 >10.0 <0.5
8.0 1.6
3.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
(1)防寒、保暖措施;
(2)控制噪声、毒物和气湿;
(3)设备安装减振装置:减振座椅等;
(4)合理配备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防振手套。
4.加强健康保护
(1)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就业前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2)定期进行振动强度监测。
(3)若发生振动病,应及时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性治疗,应用扩血管和营养神经的中西医药物治疗,并可结合采用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等。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3-240.
[2]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S].
[3]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4]GBZ 7-2014,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S].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