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是第17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是“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为促进社会和公众提高防范输入性疟疾意识,巩固我市消除疟疾成果,聚焦往返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流行区务工、经商、旅游等重点人群,广泛普及疟疾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疟疾防护与及时就诊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疟疾感染、传播和危重风险,以第17个“全国疟疾日”为契机,福建省省级、福州市、福清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海关、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等部门联合于4月26日在福清市玉屏街道福清市体育公园开展“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为主题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当地往返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流行区务工、经商、旅游等重点人群的防护意识,引导做好个人防护,增强主动就诊、及时治疗的意识。
活动现场吸引了许多过往群众,气氛火热
在活动现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热心为群众答疑解惑,并发放健康宣传材料,普及疟疾防治知识。活动现场摆放的疟疾防治知识展板吸引了许多过往群众驻足浏览。宣传活动现场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参与专家咨询230余人次。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现场给群众发放宣传材料
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因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发冷”、“发热”、“寒战”,俗称“打摆子”,古代称为“瘴气”。一般有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的临床表现,有时还会引起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起脑、肝、肾等脏器损害,并可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四种,此外,诺氏疟原虫也能感染人体。
福州历史上有过三次疟疾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没有专业的疟疾防治机构及人员,我市疟疾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1950年我市报告疟疾发病10199例,1951年-1955年每年病例数在7919-9664例之间。随后通过落实抗疟措施,治疗疟疾患者及预防服药,疫情急转直下,1956年福州市区发病2602例,1957年下降到658例。
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疟疾防治工作出现停顿,我市出现疟疾发病第二个高峰。1962年,福州市区共报告病例248例,年发病率为34.19/10万,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疟防工作再度得到恢复和加强,在省、市卫生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卫生工作者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疟疾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
七十年代,福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疟疾流行的闽西、闽北山区插队,感染了疟疾后回榕,使我市疟疾发病出现第三个高峰。经过实施一系列的抗疟措施后,1977年开始下降,年发病率为0.09/万(9/991349)。
此后,本地病例数保持在每年7例以下,1992年后我市再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生。2015年我市已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并于2016年通过了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福建省于2019年通过了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我国于2021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消除国认证。
当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2022年全球85个国家有疟疾流行,估计新发疟疾病例2.49亿,其中因疟疾死亡60.8万,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流行最为严重,印度和缅甸是我国邻国中疟疾高发国家。
近年来,特别是消除疟疾后,由于没有国内传播,大部分地区病例不常见,导致公众和医务人员对疟疾逐渐陌生。境外感染,境内发病后,患者没有及时就医,或就医后未开展对应疟疾的筛查,给输入性疟疾的及时发现、有效治疗和防止再传播工作带来不小挑战。目前境外输入疟疾引入再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疟疾防控工作稍有松懈,本土疫情就可能卷土重来,我们仍需提高警惕,绷紧巩固疟疾防治工作“这根弦”。
对于群众来说,做好疟疾预防工作,防蚊灭蚊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准备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流行地区的人员,一定要做好以下措施。
1.户外活动时穿上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
2.避免在树荫、草丛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睡觉时使用蚊帐,关好纱门、纱窗。
4.室内用蚊香薰蚊或灭蚊药喷洒,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5.厕所和猪牛羊圈等重点场所也要经常喷洒杀虫剂灭蚊。
6.院落杂草、各种积水定时清理,避免蚊虫孳生。
回国后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寒战、高热、贫血和脾肿大等疟疾典型的临床症状,千万要立即主动就诊,勿讳疾忌医,在家自行服药,并及时告知医生,何时从疟疾流行区回来,以便其及时得到针对性诊治。
供稿:传染病防控科
一审:缪宏阳
一审:詹文青
二审:张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