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消毒与杀虫

防蚊避坑指南,守护你的无蚊夏日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高温与雨季交织的季节,恼人的嗡嗡声又在耳边响起。蚊子不仅带来皮肤瘙痒,更是疟疾、登革热、乙脑等疾病的传播媒介。面对五花八门的防蚊妙招,哪些是科学,哪些是误区?疾控专家和科研期刊为我们揭开了真相。

  一、常见防蚊误区:这些方法真的没用

  1.维生素B1与香油驱蚊:安慰效应大于实际

  朋友圈热传的“维生素B1溶水擦身驱蚊法”声称其特殊气味能让蚊虫退避。然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实验证实,维生素B1对蚊子落在皮肤表面的次数毫无影响;北京市疾控中心实验更显示,浸泡维生素B1溶液的手仍会遭蚊子吸血。

  而“香油驱蚊法”也只是短暂形成物理油膜,油腻感消失后防护即失效,黏腻体验得不偿失。

  2.天然植物驱蚊:效果微乎其微

  驱蚊草(香叶天竺葵):商家宣称其散发的香叶醇等物质可驱蚊,但科研监测发现,蚊虫对盆栽植株无动于衷。这些物质需在叶片受损时才大量释放,日常挥发量远不足驱蚊。

  猪笼草/青蛙灭蚊:猪笼草主要吸引食蜜雄蚁而非吸血雌蚊;青蛙食谱中蚊子占比极低,家中放水缸反而滋生蚊卵。

  3.“高科技”驱蚊产品:多是智商税

  超声波驱蚊器:原理是模拟雄蚊振翅声驱赶受孕雌蚊,但不同蚊种声波频率差异大,单一设备无法覆盖所有种类。美国环保署审查指出,无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4.驱蚊手环

  实验将佩戴手环的手伸入蚊笼,仍被叮咬满包。其局部药效挥发快,无法提供全身防护,50款市售产品检测全部效果低下。

  5.血型招蚊论?蚊子其实“认气不认血”

  盛传“O型血最招蚊”“A型血高危”等说法,但研究证实:蚊子侦测目标依赖二氧化碳、热量及汗味化学物质,与血型无关。

  高危人群:新陈代谢快的儿童、呼吸急促的肥胖者、出汗多或深色着装者(吸热提升体表温度)。

  二、被叮后止痒:这些偏方可能适得其反

  1.刺激性物质涂抹:风险大于缓解

  大蒜汁/风油精:大蒜素仅能暂时转移痒感,无阻止组胺释放的能力;花露水含酒精与驱避剂,接触叮咬创口易引发刺激或过敏。

  2.指甲刻“十字”

  虽通过痛感压制瘙痒,但可能损伤皮肤,增加感染风险。

  3.“拍死蚊子致感染”无需恐慌

  网传拍死正在吸血的蚊子会导致真菌感染甚至死亡。专家澄清:此类案例仅见于免疫力极低下人群,属极端罕见。对健康人而言,及时消灭蚊子(减少疾病传播)远比担忧感染更重要。

  三、科学防蚊:权威机构推荐的防护策略

  1.环境治理:断蚊“生路”

  蚊卵→成虫需7天,清除积水是关键:

  闲置容器倒扣,填平洼地;

  水培植物每周换水,下水道装防虫地漏;

  轮胎、瓶罐等积水隐患及时清理。

  2.物理隔离:安全高效

  安装纱窗、纱门,睡眠使用蚊帐(尤其适合婴儿、孕妇)。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3.化学驱蚊:理性选择成分

  有效成分认证:避蚊胺(DEET)、驱蚊酯(IR3535)、派卡瑞丁(Picaridin)及柠檬桉叶油(≥3岁用)。

  使用要点:

  先涂防晒霜,15分钟后再喷驱蚊剂;

  避蚊胺浓度10%~30%即有效(婴幼儿限10%以下),勿喷于尼龙衣物;

  喷洒时避开眼、口、伤口,儿童建议先喷成人手掌再涂抹。

  四、特别提醒:这些“安全宣称”需警惕

  1.“婴幼儿/孕妇专用”多为营销噱头

  我国无婴幼儿驱蚊产品标准,此类标识缺乏法规依据。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任何驱蚊液,儿童应避用手部以防误触黏膜。孕妇、儿童建议优先选用蚊帐、电蚊拍等物理方式。

  2.驱蚊剂≠止痒剂

  驱蚊花露水含化学避蚊成分,叮咬后涂抹会刺激创口。止痒应选肥皂水、凉敷或炉甘石洗剂,严重红肿需就医。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生命时报、中国妇女报

  供稿:卫生应急处置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