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点的终末消毒程序
1.消毒人员到达病家后,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2.了解发病时间,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和药物浓度。若为肠道传染病,应先于室内灭蝇,再进行消毒。若为呼吸道传染病,应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3.穿隔离服、胶鞋,戴上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眼镜。对脱掉外衣应放在自带的衣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
4.应先消毒通道,进入现场观察,了解污染情况,划清清洁区和污染区,并按需消毒的面积或体积、物品量,计算所配消毒药物量。
5.必要时,在实施消毒前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了解污染情况。
6.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需集中消毒的污染衣服、床单等用品装袋送消毒单位处理.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进行焚烧处理。
7.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对室内门窗、地面、墙壁、家具和陈设物品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清洁后污染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
8.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应严格消毒。
9.室内消毒后,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井水等进行消毒
10.病人尸体处理:对鼠疫、霍乱和炭疽病人的尸体用0.5% 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口、鼻、耳、肛门、阴道要用浸过0.5% 过氧乙酸的棉球堵塞后尽快火化。若土葬,应远离水源50 m以上,棺木应在距地面2m以下深埋,棺内尸体两侧及底部铺垫厚达3cm~5 cm漂白粉,棺外底部铺垫厚3cm~5cm漂白粉。
11.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12.必要时消毒完毕60分钟后,由检验人员再次采样,了解消毒效果。
13.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4.离开病家前,嘱病家1-2小时后开窗通风,再进行清洗。
二、注意事项
1.接到疫情报告应尽快到达疫源地开展消毒工作。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艾滋病,城市应在6 h内,农村应在12 h内采取消毒措施,其他传染病按病种不同应在24h至48h内采取消毒措施。
2.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个人防护用品及消毒剂是否足够。
3.应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选择消毒因子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
4.消毒过程中,不得吸烟、饮食。要注意自我保护,既要防止或减少受到消毒因子的伤害又要避免受到微生物感染。
5.消毒过程中,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6.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7.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
8.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
9.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