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守护夕阳红: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然而,相较于身体疾病的防治,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心理健康是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基石,它不仅影响着老年人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还与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了解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困扰,掌握科学的调节方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关怀,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

  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困扰:那些 “说不出口” 的烦恼

  步入老年阶段,生理机能的衰退、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都可能让老年人面临一系列心理挑战,这些困扰如同 “隐形的枷锁”,悄悄影响着他们的心境。

  (一)孤独感:热闹后的 “空巢” 落寞

  “空巢老人” 是当下社会常见的群体,子女成家立业后外出工作或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日常缺乏陪伴和交流。每天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听不到熟悉的欢声笑语,遇到事情没人商量,生病时没人照顾,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即使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也可能因子女忙于工作、孙辈忙于学业,缺乏深度沟通,陷入 “同在一个屋檐下,却依然孤单” 的境地。长期的孤独会让老年人情绪低落,甚至不愿与人交往,逐渐封闭自己。

  (二)焦虑感:对未来的 “不确定” 担忧

  老年人的焦虑往往源于对身体和生活的担忧。随着年龄增长,视力模糊、听力下降、行动不便等生理变化逐渐出现,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找上门来。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恶化,害怕给子女增加负担;担心物价上涨、养老费用不足,无法保障晚年生活;还可能因对新技术(如智能手机、线上缴费)的不熟悉,担心跟不上社会节奏,被时代淘汰。这些担忧日积月累,便会转化为持续的焦虑情绪,导致老年人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甚至引发头晕、心慌等躯体不适。

  (三)失落感:角色转变后的 “价值迷失”

  退休是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转折点。过去,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承担着家庭支柱、单位骨干的角色,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认同。而退休后,生活节奏突然变慢,每天不再需要按时上班、处理工作事务,社交圈子也随之缩小,一些老年人会陷入 “我现在还能做什么” 的迷茫中,感觉自己的价值无法再体现,从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四)抑郁情绪:长期负面情绪的 “累积爆发”

  孤独、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很容易累积成抑郁情绪。部分老年人可能因经历亲友离世、婚姻变故等重大生活事件,难以走出悲伤;也可能因长期被疾病困扰,对生活失去信心。抑郁情绪会让老年人变得沉默寡言、兴趣减退,对以前喜欢的事情(如下棋、跳舞、养花)提不起劲,甚至出现自责、绝望的想法,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读懂心理困扰背后的原因:生理、环境与认知的多重影响

  老年人的心理困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生理变化、生活环境改变以及认知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生理层面来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大脑功能逐渐衰退,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减少,这会直接影响情绪调节能力,让他们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同时,身体疾病的折磨不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还会让老年人产生 “自己没用了” 的心理暗示,加重心理负担。

  从生活环境来看,“空巢” 生活、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改变、居住地的变迁等,都会让老年人面临适应难题。比如,一些老年人随子女从农村搬到城市,陌生的邻居、不熟悉的生活习惯、复杂的交通环境,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难以融入新的生活圈子,进而产生孤独和焦虑。

  从认知观念来看,部分老年人存在传统的 “养老” 观念,认为自己老了就该依赖子女,一旦子女无法时刻陪伴或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产生抱怨和失落;还有一些老年人对 “衰老” 存在恐惧心理,无法接受自己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会角色的变化,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三、守护老年人心理健康:家庭、社会与自我调节的 “三重防线”

  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给予温暖陪伴,社会提供支持保障,老年人自身也积极调整心态,构建起 “三重防线”。

  (一)家庭:做好 “情感守护者”,给予温暖陪伴

  家庭是老年人心灵的 “避风港”,子女的关心和陪伴是缓解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力量。子女应多抽出时间与父母沟通交流,不仅要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和身体健康,更要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比如,每周定期给父母打几次电话,聊聊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节假日带父母外出散步、旅游,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耐心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新技能,帮助他们融入数字时代,减少 “被淘汰” 的焦虑。同时,子女要尊重父母的想法和选择,不要一味地 “替父母做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重视。

  对于与父母同住的家庭,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因生活琐事与父母发生争吵。可以鼓励父母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比如一起商量周末的菜谱、家里的装修方案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

  (二)社会:搭建 “支持平台”,提供多元服务

  社会各界应积极为老年人搭建心理健康支持平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老年人讲解情绪调节方法,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开设 “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提供书法、绘画、舞蹈、合唱等兴趣课程,让老年人有机会结交朋友、培养爱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建立 “邻里互助小组”,鼓励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帮助行动不便的邻居,不仅能增进邻里感情,还能让老年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价值感。

  医疗机构应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心理评估和咨询服务;在老年病科诊疗中,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将心理健康评估纳入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媒体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引导社会公众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营造 “尊老、爱老、护老” 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老年人自身:做好 “心态调节者”,积极拥抱生活

  老年人自身的心态调整,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首先,要学会接受 “衰老” 这一自然规律,明白身体机能的衰退是正常现象,不要因此否定自己的价值。可以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过往的成就,比如回顾自己年轻时的工作经历、培养子女的过程,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其次,要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晚年生活。比如喜欢安静的老年人可以养花、种草、读书、看报、练习书法;喜欢热闹的老年人可以参加社区的合唱队、舞蹈队、太极拳小组,或者与朋友一起下棋、钓鱼、旅游。兴趣爱好不仅能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还能让老年人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减少孤独感。

  另外,要学会调节情绪,遇到烦恼时及时疏导。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倾诉的方式释放压力;也可以通过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适度的运动缓解情绪,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大脑分泌 “快乐激素”,改善心情;还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帮助自己平复焦虑、紧张的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较长,自己无法调节,要勇敢地寻求专业帮助,及时到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的心理科就诊,不要因 “不好意思” 而延误干预时机。

  四、结语:让 “夕阳红” 更灿烂,从关注心理健康开始

  老年人曾为家庭、社会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们的晚年生活理应充满幸福和温暖。心理健康是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家庭的细心呵护、社会的广泛支持,更需要老年人自身的积极努力。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困扰,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拥有健康的心态、舒心的生活,让 “夕阳红” 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