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老年听力障碍:科学治疗与康复指南

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听力障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听力障碍患病率超过 50%,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听力障碍不仅会导致老年人沟通困难,还可能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因此,科学认识和规范治疗老年听力障碍,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年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

  老年听力障碍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生理性衰老:随着年龄增长,内耳毛细胞、听神经以及听觉中枢等结构会出现自然退化。内耳毛细胞作为感知声音信号的关键结构,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这是导致老年听力障碍最主要的原因。通常从 40 岁左右开始,毛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到 60 岁后,听力下降的症状会明显显现。

  2.疾病因素:多种慢性疾病会加重听力损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内耳组织缺血、缺氧,进而损伤毛细胞和听神经;此外,中耳炎、耳硬化症、梅尼埃病等耳部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听觉功能。

  3.环境与生活因素: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如工厂噪音、交通噪音、长期佩戴高音量耳机等),会持续损伤内耳毛细胞,加速听力下降;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会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加听力障碍的发生风险;另外,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顺铂等化疗药物)具有耳毒性,老年人因基础疾病用药较多,也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导致听力损伤。

  二、老年听力障碍的治疗方法

  老年听力障碍的治疗需遵循 “早发现、早干预、个体化” 原则,根据听力损伤的类型、程度以及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听力辅助设备:改善听力的核心手段

  听力辅助设备是目前治疗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老年人群最常见类型)的主要方式,常见设备包括:

  1.助听器:适用于轻、中度听力障碍患者,通过 “放大声音 - 传递至内耳 - 刺激听神经” 的原理改善听力。根据佩戴方式不同,可分为耳内式(体积小、隐蔽性好)、耳背式(功率大、适合重度听力损失)、耳道式(兼顾隐蔽性与音质)等类型。选择助听器时需注意:需通过专业听力检测(如纯音测听、言语测听)确定听力损失程度,由听力师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个性化调试,避免盲目购买 “通用型” 助听器(可能因声音放大不当损伤残余听力)。

  2.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患者(尤其是助听器效果不佳者),是一种通过手术植入的电子装置,可直接刺激听神经,帮助患者恢复听觉。人工耳蜗主要由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植入体两部分组成,手术过程一般需 1-2 小时,术后需进行 3-6 个月的听觉康复训练,以帮助患者适应和理解声音。对于老年患者,只要身体状况良好(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均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目前临床数据显示,老年患者术后言语识别率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二)药物治疗:针对特定病因的辅助手段

  药物治疗并非老年听力障碍的常规治疗方式,仅适用于由明确疾病引起的听力下降,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针对耳部感染的药物:如中耳炎引起的听力下降,可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控制感染,配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减轻内耳炎症水肿,缓解听力损伤。

  2.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对于因内耳供血不足导致的听力下降(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相关听力损伤),可使用银杏叶提取物、倍他司汀等药物,改善内耳血液循环,保护毛细胞和听神经功能。

  3.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甲钴胺)等,可促进听神经修复,适用于早期听神经损伤的辅助治疗。需注意:药物治疗仅对急性期、可逆性听力损伤有一定效果,对于因生理性衰老导致的永久性听力障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不可过度依赖。

  (三)听觉康复训练:提升听力适应能力的关键

  无论是否使用听力辅助设备,听觉康复训练都是老年听力障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声音环境,提升沟通能力,常见训练内容包括:

  1.听觉感知训练:通过听纯音、音乐、自然声音(如鸟鸣、水流声)等,帮助老年人提高对声音的察觉、辨别能力,例如:让老年人听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判断声音的来源和差异。

  2.言语理解训练:通过对话、朗读、听力练习等方式,提升老年人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例如:家人可与老年人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语速放缓、吐字清晰,逐渐增加对话难度;也可使用专门的言语康复软件,进行单词、句子的听辨练习。

  3.沟通技巧训练:教老年人掌握辅助沟通技巧,如利用视觉线索(观察说话者的口型、表情、手势)理解内容,在交流时选择安静的环境,避免噪音干扰,必要时让对方重复或放慢语速等。

  三、老年听力障碍的日常护理与预防

  除了规范治疗,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延缓听力下降速度,保护残余听力:

  1.避免噪音暴露:减少接触高噪音环境,如避免长期处于工厂、建筑工地等噪音场所;看电视、听广播时,音量控制在 “自己能听清,且不影响他人” 的范围内;避免长期佩戴耳机,若需佩戴(如听音乐、打电话),每次佩戴时间不超过 1 小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

  2.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监测指标,避免因慢性疾病加重听力损伤;戒烟限酒,减少烟酒对耳部组织的刺激;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 A、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锌、铁)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坚果、鱼类),有助于保护内耳功能。

  3.定期听力检测:建议 60 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 1 次听力检测,做到 “早发现、早干预”;若出现听力突然下降、耳鸣加重、耳痛、头晕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耳部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影响。

  4.关注心理健康:听力障碍可能导致老年人产生孤独、自卑等情绪,家人和照护者需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区聚会、老年大学),避免因听力问题脱离社会。

  四、常见误区澄清

  在老年听力障碍的治疗和护理中,存在一些常见误区,需及时澄清:

  1.“听力下降是老了的正常现象,不用管”:虽然生理性衰老是老年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但及时干预(如佩戴助听器、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听力,避免因听力障碍引发心理问题和认知功能下降,并非 “不用管”。

  2.“助听器越贵越好,买贵的肯定没错”:助听器的选择需根据听力损失程度、耳道结构、生活需求等因素确定,并非价格越高越好。例如,轻度听力损失患者选择基础款助听器即可满足需求,无需盲目追求高端型号。

  3.“人工耳蜗手术风险大,老年人经不起折腾”: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工耳蜗手术已十分成熟,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大多数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均可耐受。术后听力改善效果显著,可极大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应因 “担心风险” 而放弃治疗。

  老年听力障碍并非 “不可逆的衰老标志”,而是可通过科学治疗和干预改善的健康问题。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配合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大多数老年人都能有效改善听力,重新享受清晰沟通的乐趣,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