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提到“记忆消失”,很多人会第一时间联想到阿尔茨海默病。作为阿尔茨海默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60%~80%),它不仅是困扰全球老年人的健康难题,更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照护压力。然而,大众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有人认为“老糊涂是正常现象”,有人觉得“一旦患病就无药可救”。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揭开阿尔茨海默病的面纱,同时提供一套可落地的预防方案,帮大家提前筑牢健康防线。
一、阿尔茨海默病:不止“记性差”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核心问题出在大脑——随着时间推移,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会逐渐受损、死亡,尤其是负责记忆、认知和情感的区域(如海马体、大脑皮质),最终导致患者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1.它的“破坏力”有哪些阶段?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并非突然爆发,而是分为3个主要阶段,症状会逐渐加重:
早期(轻度认知障碍期):最明显的表现是“近事遗忘”——比如刚放下的钥匙转眼就找不到,刚说过的话很快忘记,但对几十年前的往事仍记得清晰。此外,可能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效率下降(如做饭忘记步骤)、偶尔迷路等情况。此时患者仍能独立生活,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反应”,容易错过干预时机。
中期(中度认知障碍期):记忆障碍进一步恶化,不仅记不住近期事,连熟悉的人(如子女、配偶)也可能认错,甚至忘记自己的名字、年龄。认知能力明显下降,无法完成简单的日常任务(如穿衣、洗澡、算钱),情绪波动也会变大——可能突然暴躁、焦虑,或出现幻觉(如怀疑家人偷东西)。此时患者需要专人陪伴,避免独自外出。
晚期(重度认知障碍期):大脑功能严重衰退,患者无法说话、走路,甚至不能自主进食、排便,完全依赖他人照护。同时可能伴随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哪些人容易“中招”?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研究发现,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年龄因素:最主要的风险源——65岁后发病率每5年翻倍,8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30%。
遗传因素: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病,自身风险会增加2-3倍;携带“APOEε4”基因的人,患病概率更是普通人的4倍。
基础疾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患者,以及有脑卒中病史的人,因血管长期受损,大脑供血供氧不足,神经细胞易受损。
生活方式不良者:长期孤独、缺乏社交,或有吸烟、酗酒、熬夜习惯,以及饮食油腻、不爱运动的人,患病风险也会显著升高。
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从30岁开始都不晚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大量研究证实,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能降低40%的患病风险。而且预防不分年龄,无论是中年还是老年,甚至30岁开始准备,都能为大脑健康“加分”。
1.饮食:给大脑“吃”出保护罩
大脑的正常运转需要充足的营养,推荐大家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重点关注以下几类食物:
多吃“健脑食材”: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其富含的Omega-3脂肪酸能减少神经炎症;每天吃一把坚果(核桃、杏仁等,约20克),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多吃深色蔬菜(菠菜、西蓝花)和水果(蓝莓、草莓),其中的抗氧化物质能延缓大脑细胞老化。
少吃“伤脑食物”:控制高糖、高盐、高油食物的摄入——过量糖分可能导致大脑胰岛素抵抗,加速神经细胞死亡;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损伤脑血管;反式脂肪酸(常见于油炸食品、糕点)则会破坏大脑神经细胞膜。
补充关键营养素:若存在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常见于素食者、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这两种营养素能减少大脑内有害物质“同型半胱氨酸”的积累,保护神经细胞。
2.运动:让大脑“动”起来
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还能直接滋养大脑——它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同时刺激神经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这种物质被称为“大脑的生长激素”,能帮助神经细胞生长、连接,增强记忆力。
推荐运动类型: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搭配2~3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打太极),增强身体协调性;老年人可选择广场舞、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
关键提醒:运动不必追求“高强度”,重点在“坚持”——每天散步30分钟,比偶尔一次跑5公里更有效;若身体不便,坐在椅子上活动手脚、转动头部,也能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
3.大脑训练:让神经“不生锈”
大脑和肌肉一样,“用进废退”——长期缺乏思考和刺激,神经连接会逐渐减少,记忆力也会下降。日常可通过以下方式给大脑“充电”:
学习新技能:比如退休后学一门乐器、学画画、学用智能手机,或尝试用左手吃饭、记日记(手写比打字更能锻炼大脑),这些新体验能促使大脑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玩“健脑游戏”:选择需要专注和思考的游戏,如下棋、拼图、数独、成语接龙等,避免沉迷简单的手机小游戏;也可以和家人一起玩“记忆卡片”——记住卡片上的图案后翻面配对,既能锻炼记忆力,又能增进互动。
多做“深度思考”:每天花10分钟回忆当天的经历(如“早上吃了什么”“见了哪些人”),或读一篇文章后复述主要内容,强迫大脑主动工作,避免“被动接收信息”(如长时间刷短视频)。
4.社交:给大脑“找个伴”
孤独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风险因素——长期缺乏社交的人,大脑活跃度会降低,神经细胞易退化。因此,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主动“走出去”:
老年人:多参加社区活动(如合唱队、书法班、健康讲座),和老邻居聊天、下棋,或帮子女带孙辈(增加互动);若行动不便,可通过视频电话和家人、朋友联系,避免独自待在家中。
中年人:减少“无效社交”,但要保留“高质量互动”——比如和朋友定期聚会和家人周末出游,或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既能丰富生活,又能刺激大脑。
5.控制基础疾病:减少“脑损伤”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会长期损害脑血管,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神经细胞死亡。因此,有这些基础疾病的人,一定要做好“控病管理”:
定期监测:每天测血压、血糖,每月查血脂,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如血压低于140/90mmHg,空腹血糖低于7.0mmol/L)。
遵医嘱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减药,若出现药物副作用,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限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代谢)。
三、关键提醒:出现这些信号,及时就医
很多人会把“老糊涂”和“正常衰老”混淆,导致延误诊断。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
正常衰老:记性差但能通过提醒回忆起来,比如“记得要买菜,但忘了买什么,提醒后能想起来”;做事效率下降,但能独立完成日常任务。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信号:记性差到“完全无法回忆”,比如“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提醒后仍记不住”;无法完成熟悉的任务,比如“开了几十年车,突然找不到回家的路”;语言表达困难,比如“想说‘杯子’,却想不出对应的词”。
如果家人或自己出现上述异常信号,一定要及时到医院的“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诊。早期通过认知评估、脑部影像检查(如CT、MRI),能及时发现问题;即使确诊,也能通过药物和干预手段延缓病情发展,让患者保持独立生活能力的时间更长。
结语: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是对未来的“健康投资”
阿尔茨海默病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防”。它的预防不需要复杂的方法,而是藏在每天的生活细节里——一顿营养的早餐、一次30分钟的散步、一场和朋友的聊天、一次对新技能的尝试……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是在为大脑健康“储蓄”。
记住,保护大脑从来都不晚。从今天开始,把科学的预防方法融入生活,不仅能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更能让我们拥有清晰的记忆、活跃的思维,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