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夏日炎炎,高温天气不仅带来闷热不适,更潜藏着致命风险 —— 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热射病若救治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发,掌握热射病的预防知识已成为夏日健康的必备技能。本文将从热射病的危害识别、高发人群、预防措施到应急处理,全方位构筑夏日健康防线。
认识热射病:高温下的致命威胁
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至 40℃以上,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损伤的严重致命性疾病。与普通中暑不同,热射病并非简单的 “中暑晕倒”,而是全身多系统衰竭的急症,发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干预,数小时内就可能危及生命。
临床数据显示,热射病患者即便存活,也可能留下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永久性损伤。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热量在体内急剧蓄积,导致细胞变性坏死、代谢紊乱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高温、高湿、无风的环境,以及高强度体力活动,是诱发热射病的三大主要因素。
高危人群:这些人更需警惕
热射病并非 “人人平等”,以下人群因生理特点或环境因素,成为高温天气下的重点防护对象。户外作业者首当其冲,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长期在烈日下工作的群体,持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困难,极易引发热射病。2024 年夏季,全国已报告多起户外劳动者因热射病离世的案例,再次敲响警钟。
老年人是另一高危群体,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多数老年人伴有慢性基础疾病,服用的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降压药)可能影响出汗功能,进一步增加患病风险。研究表明,65 岁以上人群热射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 3 倍以上。
此外,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厚,散热效率低;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糖尿病患者)身体调节能力弱,均需格外注意防暑。高温天气下进行剧烈运动的健身爱好者和运动员,也因产热过多成为热射病高发人群。
全方位预防:不同场景的防护指南
预防热射病的核心在于避免机体产热过多和保障有效散热,不同场景需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户外作业场景应严格遵循 “做两头、歇中间” 的原则,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开 10:00-16:00 的高温时段。作业时需穿戴透气、浅色的防护衣物,佩戴遮阳帽,每 30 分钟至 1 小时到阴凉处休息一次。
室内环境防护同样重要,高温天气应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降低室温,建议将室内温度控制在 26℃左右。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时,需注意定时开窗换气,避免温差过大引发不适。对于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家庭,可准备冰袋、湿毛巾等物理降温用品,必要时前往社区避暑点休息。
日常出行需做好防晒准备,随身携带遮阳伞、太阳镜,涂抹 SPF30 以上的防晒霜。尽量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紧身化纤服装。出行时应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同时准备充足的饮用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饮食调理是预防热射病的重要环节,高温天气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解暑的汤品,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过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高油高糖食品,以免加重身体代谢负担。
应急处理:中暑后的黄金救援时间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等热射病症状,需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黄金救援时间仅有 30 分钟。首先要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去除衣物,用凉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用风扇加快散热。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但不可强行灌水。
若患者体温持续高于 38.5℃,需采取更积极的降温措施,如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放置冰袋,或将患者浸泡在 20-25℃的水中(注意头部露出水面)。同时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告知医护人员患者疑似热射病,以便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热射病患者可能出现抽搐症状,此时需将患者侧卧,清理口腔异物,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在等待救援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体温和意识状态,记录降温措施和病情变化,为后续救治提供参考。
夏日高温是自然的考验,热射病是可防可控的急症。只要我们提高警惕,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就能在炎炎夏日中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携手做好防暑降温,远离热射病威胁,安然度过每一个高温季节。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