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夏日的热浪席卷而来,冰箱里的冰镇西瓜、夜市摊的麻辣小龙虾、街头巷尾的凉拌小菜,成为人们解暑解馋的心头好。但在享受这些美味的同时,一个看不见的健康威胁正悄然潜伏 —— 食源性疾病。数据显示,夏季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是其他季节的 2-3 倍,其中 60% 都与不当饮食有关。了解夏季食物变质的规律,掌握科学的防范方法,才能让我们在炎炎夏日既吃得痛快,又吃得安心。
夏季食物为何更易 “藏毒”
在 30-40℃的环境中,细菌繁殖速度会呈现爆发式增长。以常见的大肠杆菌为例,在 25℃时每 8 小时繁殖一代,而到了 37℃,每 20 分钟就能翻倍,短短 4 小时就可达到致病数量。同时,夏季人体肠道蠕动变缓,消化液分泌减少,免疫力相对低下,这也让致病菌更容易乘虚而入。
更隐蔽的是,很多变质食物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外观变化。一块看起来新鲜的凉拌黄瓜,若在室温下放置超过 2 小时,其中的李斯特菌可能已超标 100 倍;冰箱里存放超过 3 天的剩菜,即使闻不到酸味,亚硝酸盐含量也可能飙升至安全值的 5 倍以上。
这些 “高危食物” 需特别警惕 散装即食食品
超市熟食区的凉拌菜、卤味拼盘,街头的凉皮、夫妻肺片,这些食物在制作和售卖过程中多次暴露在空气中,若保存温度超过 10℃,2 小时内就可能滋生大量致病菌。尤其是添加了肉类的凉拌菜,风险系数更高。
海鲜河鲜
夏季是海鲜大量上市的季节,但也是副溶血性弧菌的活跃期。这种细菌在 30℃的海水中繁殖最快,食用未彻底煮熟的贝类、虾蟹,可能出现剧烈腹泻、呕吐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醉蟹、生腌等生冷吃法,即使加了白酒杀菌,也无法完全消除风险。
自制发酵食品
家庭自制的豆瓣酱、腐乳、酸豆角等,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易被肉毒杆菌污染。这种细菌产生的毒素耐热性极强,即使煮沸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误食后可能导致肌肉麻痹甚至呼吸衰竭。
隔夜饭菜
米饭、馒头等主食隔夜后,可能产生米酵菌酸,这种毒素对热稳定,加热也无法去除。尤其是在冰箱冷藏超过 24 小时的米饭,风险会显著增加。
科学防范的 “黄金法则” 储存有妙招
冰箱分区存放:生食和熟食要分层放置,熟食放在上层,生肉放在下层,避免交叉污染。建议使用带盖的密封容器,减少细菌滋生。
把握冷藏时间:蔬菜沙拉冷藏不超过 12 小时,肉类熟食不超过 24 小时,海鲜类不超过 12 小时。冰箱内要贴好食物存放标签,注明日期,及时清理过期食品。
冷冻有讲究:肉类冷冻前切成小块,分装存放,避免反复解冻。冷冻食品解冻时,最好放在冰箱冷藏室自然解冻,或用微波炉快速解冻,不要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
加工要彻底
生熟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要严格区分,最好准备两套工具。加工生肉后,要用肥皂仔细洗手,再处理其他食物。
加热要到位:剩菜加热时,中心温度要达到 70℃以上,确保彻底杀灭细菌。肉类食物要煮至全熟,避免外熟里生,尤其是肉馅类食品。
现做现吃:夏季尽量少做凉拌菜,如需制作,要选用新鲜食材,并用凉开水清洗,加入的蒜末、姜末有一定杀菌作用。最好现做现吃,不要存放。
购买需谨慎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肉类、海鲜等要到正规超市或市场,查看检疫合格证明。避免购买路边摊贩的散装食品,尤其是无遮盖的熟食。
查看保质期: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选择离生产日期较近的产品。夏季气温高,即使在保质期内,也要注意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注意运输环节:从超市购物回家途中,要将生鲜食品用保温袋存放,尤其是高温天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避免食物在途中变质。
出现症状如何应对
如果不慎食用了变质食物,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要立即采取措施:
轻微症状:可先自行催吐,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减少毒素吸收。同时多喝温开水,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严重症状:若出现剧烈呕吐、腹泻不止、发热、头晕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就医时最好携带剩余食物或呕吐物样本,便于医生快速诊断病因。
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症状,无论轻重都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夏季饮食安全,关键在于阻断细菌滋生的链条。从购买、储存到加工、食用,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记住,高温天气下,“谨慎” 比 “节俭” 更重要,变质的食物坚决扔掉,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让我们用科学的饮食方式,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心享受夏日的美好滋味。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