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夏日炎炎,警惕高温“隐形杀手”——高温中暑的预防与应对

发布时间:2025-07-11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当夏日的阳光炙烤大地,气温节节攀升,一个潜藏的健康威胁也随之而来 —— 高温中暑。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却可能在短时间内夺走生命。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高温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做好预防措施能将风险降低80%以上。

  认识高温中暑

  高温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发的急性疾病。当环境温度超过 35℃,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的效率会大幅下降,若持续暴露在这种环境中,核心体温迅速升至40℃以上,就会出现头晕、恶心、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衰竭。

  值得注意的是,湿度比温度更易诱发中暑。当空气湿度超过60%,即使气温“仅”32℃,也可能发生危险。这是因为高湿度会阻碍汗液蒸发,让身体陷入 “无法散热” 的困境。

  高危人群需重点防护

  虽然高温对每个人都有威胁,但以下人群尤其需要警惕: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体温调节能力下降,70岁以上人群中暑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快递员等每天暴露在高温环境超过4小时,中暑风险增加5倍。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高温下更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家长怀抱中的闷热环境可能快速引发中暑。

  科学预防中暑的实用指南 环境调节

  室内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时温度设置在26-28℃,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

  正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出门,选择有遮阳的路线,随身携带遮阳伞和便携小风扇。

  汽车内绝不能留置儿童或宠物,阳光直射下车内温度可在15分钟内升至60℃。

  水分补充

  少量多次饮水,每天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毫升,避免一次性豪饮。

  选择淡盐水、运动饮料或自制绿豆汤(加少量盐),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避免用冰镇饮料解暑,过低的温度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散热。

  饮食与穿着

  多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瓜等,既能补水又能补充维生素。

  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摄入,这类食物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影响散热效率。

  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棉质和亚麻材质是夏季首选,深色衣物会吸收更多热量。

  工作与运动调整

  户外工作者每小时应到阴凉处休息10-15分钟,采用“做20分钟歇10分钟” 的工作节奏。

  运动爱好者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强度降低至平时的70%,一旦出现不适立即停止。

  佩戴宽檐帽和防晒袖套,既能遮阳又能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降低晒伤风险。

  中暑后的紧急应对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中暑症状,需立即采取“降温-补水-送医”三步法:

  1.快速降温: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区域;若有条件,用4℃左右的温水浸泡四肢(避免冰水直接接触)。

  2.补充体液:对于意识清醒者,可缓慢饮用淡盐水(每1000毫升水加9克盐),每次50-100毫升,每隔10分钟一次。

  3.及时送医:当出现高热(体温超40℃)、无汗、昏迷、抽搐等症状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持续降温。

  特殊场景的防暑技巧

  厨房防中暑:夏季做饭时打开油烟机和门窗形成对流,准备湿毛巾随时擦汗,烹饪间隙到客厅休息5分钟。

  通勤防中暑:随身携带小喷雾瓶(装入凉白开),在地铁或公交上定时喷洒面部;自驾时提前10分钟打开车门通风,避免立即进入暴晒后的车厢。

  旅游防中暑:景区游玩时每小时记录一次体温,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选择透气的登山鞋减少脚部闷热。

  高温中暑是完全可防可控的疾病,只要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就能安然度过炎炎夏日。记住,在高温天气里,对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不适信号都要保持警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将高温风险拒之门外,享受夏日的美好时光。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