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慢性病与地方病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肺癌)

发布时间:2025-04-15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官网     字号: | |

  问题1: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核心观点:吸烟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观点解读: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肺部细胞,导致基因突变。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肺癌风险越高,戒烟可显著降低患病几率。  

  问题2:哪些职业暴露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如何防护?

  核心观点:高危人群每年需做肺部筛查。  

  观点解读:长期接触致癌物的工人应定期进行低剂量肺部CT检查,可早期发现微小结节或异常病变,及时干预提高治愈率。  

  问题3:肺癌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核心观点:有肺癌家族史显著提升患病风险,一级亲属风险增加1.8~2.4倍。  

  观点解读:如果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患过肺癌,自身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近两倍。这种风险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也可能因家人长期共同接触吸烟、空气污染等致癌环境因素导致。  

  问题4: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预防肺癌有哪些积极意义?

  核心观点:戒烟是降低肺癌风险最有效措施。

  观点解读:吸烟是肺癌的主要诱因,烟草中的致癌物直接损伤肺细胞。戒烟后,肺部修复功能逐渐恢复,患癌风险随时间推移显著下降,越早戒烟获益越大。

  问题5:定期体检对于预防肺癌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核心观点:科学评估个体患癌风险,定制筛查方案。

  观点解读:医生会根据吸烟情况、家族病史、职业暴露等因素,判断属于低危还是高危人群,从而建议每年做CT还是延长检查间隔,让筛查更精准高效。

  问题6:哪些人群属于肺癌的高危筛查人群?

  核心观点:多种高危因素叠加者需更早筛查。  

  观点解读:若同时符合吸烟、职业暴露、家族史等多个条件,肺癌风险成倍增加。即使年龄未满50岁,也建议根据医生评估提前筛查。

  问题7: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核心观点:肺癌筛查首选低剂量螺旋CT(LDCT)。

  观点解读:LDCT综合了高灵敏度、低辐射和高准确性三大优势,能更早发现肺癌病变,提升治疗效果,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手段。

  问题8:肺癌筛查的频率应该如何确定?

  核心观点:筛查频率基于个体风险分层。  

  观点解读:肺癌筛查不是一刀切,需先评估个人风险等级。长期吸烟(如每年30包以上)、有肺癌家族史或接触石棉/氡气等致癌物的人群属于高危,需更频繁筛查;普通人群风险较低,可适当减少筛查次数。  

  问题9:筛查出早期肺癌后,后续的治疗流程是怎样的?  

  核心观点:影像与病理结合明确诊断。  

  观点解读:筛查发现肺部异常后,需通过高分辨率CT或PET-CT等影像详细查看肿瘤位置和形态,并采用穿刺活检或手术获取组织样本,由病理检查确认是否为肺癌及具体类型(如腺癌、鳞癌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问题10:肺癌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核心观点:早期症状轻微且非特异,易被忽视。

  观点解读:肺癌早期常表现为干咳、痰中带血丝、轻度胸痛或低热,这些症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认为感冒或支气管炎,导致延误就诊。尤其是长期吸烟者或高危人群出现持续两周以上不缓解的干咳需警惕。

  问题11:肺癌的分子病理检测有哪些项目,对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核心观点:多基因联合检测全面指导个体化治疗。  

  观点解读:同时检测EGFR、ALK、ROS1等多个基因及PD-L1表达,能全面评估患者情况。例如,某患者若有EGFR突变则用靶向药,若同时PD-L1高表达,可在靶向治疗耐药后切换免疫治疗,提升生存获益。

  问题12:多学科协作在肺癌诊断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核心观点:量身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

  观点解读:通过多学科协作,可综合考虑患者肿瘤分期(如早期或晚期)、心肺功能、基因检测结果(如是否适合靶向治疗)等因素。例如对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晚期患者,优先选择靶向药而非传统化疗,既提高疗效又减少副作用。

  问题13:中医治疗肺癌的方法有哪些,如何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核心观点:中西医结合需全程专业指导,确保协同增效。

  观点解读:中医治疗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阶段调整方案。如化疗期间侧重护胃止吐中药,放疗后增加养阴润肺方剂,避免自行用药干扰西医治疗效果。

  问题14:肺癌患者治疗后的康复和随访计划应该如何制定?

  核心观点:术后随访频率随时间递减,长期规律跟踪。  

  观点解读:手术后前两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第三到五年每半年一次,五年后每年一次。因为肺癌复发风险在术后前几年较高,定期检查能尽早发现异常;随着时间推移风险降低,复查间隔可延长,但仍需终身随访确保安全。  

  问题15:多学科整合治疗(MDT to HIM)模式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有何优势?

  核心观点: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升疗效。

  观点解读:多学科专家团队根据患者肿瘤类型、身体状况等综合讨论,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避免单一手段的局限性。例如早期患者可能优先手术,晚期患者结合化疗和靶向治疗,这种精准策略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官网

  供稿:地方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