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发布时间:2021-11-12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一、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伤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跌倒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是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导致老年人创伤性骨折的第一位原因。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跌倒的发生、因跌倒受伤和死亡的风险均有所增加,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应该重视预防跌倒。
  二、跌倒的发生通常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与老年人身体机能、健康状况、行为习惯、药物使用、穿着、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三、跌倒是可以预防的,要提高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意识。
  四、正确认识和适应衰老,主动调整日常行为习惯。
  衰老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老年人应以积极心态接受和逐渐适应这一自然过程,根据身体情况主动调整行为习惯。日常生活中放慢速度,不要着急转身、站起等;行动能力下降者应主动使用辅助器具;不登高取物,不进行剧烈的运动。
  五、加强平衡能力、肌肉力量、耐力锻炼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
  运动能降低和延缓衰老对身体功能的影响,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老年人应科学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形式和强度,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瑜伽、健身舞等运动可较为全面地锻炼各项身体功能。
  六、穿合身的衣裤,穿低跟、防滑、合脚的鞋有助于预防跌倒。
  老年人应穿合身衣裤,以衣裤可以保暖又不影响身体活动为宜。运动时穿适合运动的衣裤和鞋。
  七、科学选择和使用适老辅助器具,主动使用手杖。
  老年人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和使用适合自己的辅助工具。常用适老辅助器具包括:手杖、助行器、轮椅、扶手、适老座便器、适老洗浴椅、适老功能护理床、视力补偿设施和助听器等。
  八、老年人外出时,养成安全出行习惯。
  增强防跌倒意识,不要有侥幸心理,注意观察室外环境、公共场所中的跌倒危险因素。出行时注意地面是否湿滑,有无坑洼不平、台阶、障碍物,尽量选择无障碍、不湿滑、光线好的路线。上下台阶、起身、乘坐交通工具、自动扶梯时站稳扶好,放慢速度,避免“忙中出错”。出门前关注天气预报,减少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外出活动。
  九、进行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减少环境中的跌倒危险因素。
  家中是老年人跌倒发生较多的场所,适老化的家居环境有助于预防老年人跌倒。地面选用防滑材质,保持地面干燥;卫生间、厨房等易湿滑的区域可使用防滑垫;去除门槛、家具滑轨等室内地面高度差。室内照度合适,过暗或过亮均不利于预防跌倒。淋浴间、座便器、楼梯、床、椅等位置安装扶手。
  十、防治骨质疏松,降低跌倒后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会增加跌倒后骨折的风险。老年人应均衡饮食,选择适量蛋白质、富含钙、低盐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坚果、蛋类等;避免吸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天气条件允许时,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体育锻炼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适当负重运动可以让身体获得及保持最大的骨强度。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质疏松风险评估、骨密度检测,及早发现骨质疏松。
  十一、遵医嘱用药,关注药物导致跌倒风险。
  服用影响神智、精神、视觉、步态、平衡等功能的药物,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可能增加老年人发生跌倒的风险。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增减药物;避免重复用药。
  十二、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慌张,要积极自救。
  如果老年人跌倒,首先要保持冷静,勿着急起身,先自行判断有无受伤,受伤部位、程度,能否自行站起等。经尝试后,如自己无法起身,勿强行站起;可以通过大声呼喊,打电话,敲打房门、地板、管道等物品发出声音求助,但要注意保持体力。在等待救助期间,可用垫子、衣物、床单等保暖。如伤势不重,可自己站起,首先应先将身体变为俯卧位,利用身边的支撑物慢慢起身,起身后先休息片刻,部分恢复体力后再寻求救援或治疗。无论跌倒后受伤与否,都应告知家人和医务人员,并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
  十三、救助跌倒老年人时,先判断伤情,再提供科学帮助。
  发现老年人跌倒,施救者首先要确定周围环境的安全,在确保老年人和救助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助。救助时首先判断老年人的意识、呼吸、有无骨折、大出血等伤情,避免因盲目扶起伤者而加重损伤。不能猛烈晃动伤者,注意给老年人保暖。受伤的老年人如意识不清,请立即帮助拨打急救电话;如老年人意识清醒,可给予安抚、宽慰等心理支持。
  十四、照护者要帮助老年人建立防跌倒习惯,打造安全家居环境。
  十五、关爱老年人,全社会共同参与老年人跌倒预防。
  

 

  

  来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402350168 闽ICP备1100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