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寄生虫与地方病

遇上蜱虫不慌张,一防二取三就诊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蜱的危害

  蜱虫对人体的危害可以概括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直接危害是指蜱虫本身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骚扰、叮咬、刺吸人血等。间接危害就是蜱虫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简称蜱传疾病。

  直接危害:

  吸血造成贫血、消瘦、发育不良、叮咬部位痛痒、不安、发炎等。

  “蜱瘫痪”:有些雌蜱在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能抑制肌神经乙酰胆碱的释放,造成运动神经传导障碍,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麻痹,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蜱瘫痪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

  间接危害:

  蜱对人类最重要的危害是传播疾病,蜱媒传播疾病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然带毒蜱叮咬吸血时,病原体从涎液排出,注入到宿主体内,导致感染。

  (2)蜱在吸血的过程中,排出的粪便或基节液含有病原体,可通过蜱咬伤口或皮肤粘膜小伤口侵入机体引起感染。

  (3)带毒蜱被捻碎或压破,其体液中病原体溢出,经皮肤粘膜伤口感染人体。

  蜱传疾病极少出现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者是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蜱传疾病很多是古老的疾病,长期在我国存在,多数疾病局限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人类活动范围内较为少见。蜱传疾病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斑点热、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巴贝西虫病等。   

  蜱叮咬的处理和预防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预防蜱虫叮咬的措施: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服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趋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趋避剂等。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灭杀工作。

  被蜱虫叮咬后应急处理措施: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裸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注意千万不要在被咬时用水冲它)。

  如在野外,可用点燃的香烟(或香)慢慢的烤蜱虫的身体(千万别烤死蜱虫),多数情况下,钻入皮肤的蜱虫就会钻出皮肤,然后对伤口做消毒处理。

  若自己不能处理或无法保证操作过程中不会损伤、挤破蜱虫等,那一定要及时就医!   

  蜱成虫主要是吸附在动物身上吸血,吸足血后落在草丛产卵。幼虫寻找新的宿主时可能将路过的人当宿主,进行吸血。蜱虫本身没有危害,只是它身上携带的病菌容易引起疾病。被咬伤后两周内出现发热、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家里的宠物被咬伤要到宠物医院就诊。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402350168 闽ICP备1100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