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寄生虫与地方病

肺吸虫和溪蟹、小龙虾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6-02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患者小飞(化名),早在今年2月份起他就出现了胸闷、咳嗽、咳痰的症状,当时被诊断为 " 肺结核"。但是在经过抗痨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后来,小飞到宿迁市人民医院的感染科就诊。当被医生追问病史时,才知曾有生食蛇胆史,平时也喜欢吃田螺、河蚌、小龙虾、河蟹等水产品。"于是医生初步怀疑,小飞得了肺吸虫病。
  那么肺吸虫到底是什么?
  并殖吸虫属的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肺内,故又称肺吸虫。并殖吸虫所致的并殖吸虫病或称肺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并殖吸虫是寄生人体吸虫中种类繁多、致病性最复杂的一种。目前已报道的并殖吸虫有50多种(包括同物异名或亚种及变种)。其中32种是在中国报道的。近年来经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可以成为独立有效种或亚种的约为20余种。其中存在于亚洲、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虫种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等。
  今天主要来说说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主要病原,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并殖吸虫,以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以烂桃样血痰和咯血为主要症状。  
  卫氏并殖吸虫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肉食类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的黑贝科和蜷科中某些属的螺,例如,第二中间宿主为甲壳纲的淡水蟹或蝲蛄。生活史过程包括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和成虫阶段(图1)。
   
  图1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示意图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由童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和成虫定居或移行所引起。临床表现与感染的时间、程度及宿主的免疫力有关。
  (1)急性期  
  急性期症状多出现在食入囊蚴后数天至1个月左右,有的在第2天即出现症状,也有12个月后才出现的。症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发热等一般症状。重者可有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升高明显,一般为20%~40%,高者超过80%。急性症状可持续1~3个月。
  (2)慢性期与分型  
  由于虫体的移行和窜扰,可造成多个器官受损,且受损程度又轻重不一,故临床表现较复杂,临床上按器官损害主要可分为:1)胸肺型 
   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血痰中可查见虫卵。当虫体在胸腔窜扰时,可侵犯胸膜导致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2)腹肝型  
  约占1/3的病例,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隐痛。也可引起腹部器官广泛炎症、粘连,偶可引致腹膜炎及腹水。较多病例在虫体侵及肝脏时可致肝损害或肝大。
  3)皮下型  
  约10%病例可出现皮下包块。包块大小不一,大多为1~3cm。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常呈单个散发,偶可见多个成串。一处包块消失后,间隔一些时日又在附近或其他部位出现。常发部位为腹壁、胸背、头颈等。几乎所有人体表面各处都有出现肿块的可能。卫氏并殖吸虫所致的皮下包块多数呈游走性,但有的游走不明显,有时在包块内可检出成虫和虫卵。
  4)脑脊髓型  
  约占10%~20%的病例,多见于青少年,常同时合并肺部或其他部位病变。虫体沿纵隔向上经颅底孔进入颅内,早期可形成隧道及渗出性炎症,后出现水肿,脓肿等病变,继而形成囊肿。可在颅脑内发现虫体或虫卵。由于虫体游窜,造成多处损伤,因此病变位置和范围多变,症状复杂,往往难以用一个病灶解释。患者常出现阵发性剧烈头痛、癔病发作、癫痫、瘫痪。也可表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膜炎、视神经受损、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若虫体沿神经根移行或定居脊椎管,在脊髓旁形成囊肿,可造成脊髓损害或脊髓受压,出现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截瘫等。
  5)亚临床型  
  在流行区有些患者,皮试及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有时伴肝功能损害。X线胸片可有典型改变,但无明显症状。这类患者可能为轻度感染者,也可能是感染早期或虫体已消失的感染者。
  6)其他类型  
  因人体几乎所有器官均可受到侵犯,故除上述常见的几种类型外尚可有其他受损类型。如虫体窜向腹膜后侧可侵入肾脏或膀胱,造成周围粘连或在肾内形成囊肿,在尿内出现虫卵。有的虫体在纵隔内窜游进入心包导致心包炎。虫体进入眼眶可导致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受损甚至失明。虫体移行至阴囊形成包块或引起疼痛。
      有的患者可有多种类型损害,因此上述分型只是便于临床处理而已。
  卫氏并殖吸虫分布较广,日本、朝鲜、俄罗斯、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泰国以及非洲、南美洲均有报道。在我国,目前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未见报道外,其他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虫存在的报道。
  依第二中间宿主种类可将疫区类型分为两类:即溪蟹型流行区及只存在于东北3省的蝲蛄型流行区。目前溪蟹型流行区的特点是疫区病人不多,呈点状分布,一经发现,很容易得到控制。蝲蛄型流行区则因当地居民对蝲蛄及其制品特殊的爱好,虽经多年努力,尽管病人数有明显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是当地的多发病与常见病。
      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是本病传染源。本虫的保虫宿主种类多,如虎、豹、狼、狐、豹猫、大灵猫、果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以及猫、犬等家养动物均可感染此虫。在某些地区,如辽宁宽甸县,犬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的野生动物则是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
      第一中间宿主为生活在山区淡水中的一些川卷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如溪蟹、华溪蟹、拟溪蟹、石蟹、绒螯蟹等约二、三十种蟹,以及东北的蝲蛄。有报道淡水虾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这些第一、二中间宿主共同栖息于山区、丘陵的小河沟、小山溪中,故本病多见于丘陵或山岳地带,但近年来,有城市化倾向。
      野猪、猪、兔、鼠、蛙、鸡、鸟等多种动物已被证实可作为转续宿主。大型肉食类动物如虎、豹等常因捕食这些转续宿主而感染。转续宿主因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它们在流行病学上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流行区居民常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的习惯。溪蟹或蝲蛄中的囊蚴未被杀死,是招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人也可因生食转续宿主中童虫而感染,日本就有因食野猪肉而感染的病例。中间宿主死后,囊蚴脱落水中,若生饮含囊蚴的水,也可导致感染。
      炎热夏季,醉虾醉蟹小龙虾等大受欢迎“夜宵”食物,都是食用后可能被感染“高危食品”。在高温下,肺吸虫是可以杀死的,所以这些食物一定要煮熟煮透。同时要改正生吃和半生吃溪蟹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山区旅游要提高防病意识,杜绝病从口入。  
  (传染病防控科)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402350168 闽ICP备1100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