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谈及职业病,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传统危害导致的尘肺病、噪声聋等。然而在数字化浪潮与高强度竞争交织的现代职场中,一场“沉默”的流行病正在蔓延——超过70%的职场人会因为工作产生不良情绪,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不容忽视的“隐形伤害”。
01什么是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
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是指因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或职场人际关系引发的异常心理状态,如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焦虑、抑郁等。
它与普通心理问题的区别在于:
①诱因:与职业高度相关,问题主要由工作压力、职场暴力、职业不安全感等因素引发。
②预防方式: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优化管理模式等手段可有效降低风险。
职业紧张是指当工作需求与个人的能力、资源或需要不匹配时,发生的有害的躯体和情绪反应。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因不能顺利应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
02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六大元凶”
高强度工作压力
工作超负荷导致身心透支、目标考核压力大造成焦虑情绪持续累积等不良状态。
职场人际关系冲突
上下级沟通不畅、同事间恶性竞争、职场霸凌、职场骚扰等现象引发心理创伤。
职业发展不确定性
裁员风险、晋升瓶颈、技能过时等因素加剧职业不安全感。
双重失衡效应
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侵蚀休息时间;工作付出-回报失衡,产生强烈心理落差。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
噪声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办公环境间接导致情绪低落。
组织管理缺陷
缺乏心理支持机制、忽视员工诉求、过度强调“狼性文化”等。
03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
危害个体健康
致使员工出现睡眠障碍、心脑血管疾病、抵抗力下降、皮疹、头痛、颈部和背部疼痛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过劳死、自杀等结局。
组织生态恶化
造成同事之间的紧张和冲突、导致与客户的关系恶化等。
经济成本增加
引发事故增多、缺勤和旷工现象增加、员工离职率上升、医疗和保险费用增长,以及生产力大幅下降等问题。
04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信号”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警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
情绪层面:易怒、沮丧、对工作失去热情、长期情绪低落等。
认知层面: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自我否定等。
行为层面:回避社交、工作效率骤降、频繁请假等。
生理层面:失眠、头痛、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等。
05构建职场心理免疫系统的坚固防线
个人防护:建立三层“心理防护体系”
①调整心态筑牢根基
合理看待工作得失
学会“允许失败”,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期望值。
建立正向反馈循环
记录每日小成就,强化自我认同感:不断学习,用能力增长来提升自信、对抗焦虑。
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不消沉和埋怨,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并采取行动。
②管理情绪化解危机
识别不良情绪信号
进行不良情绪标记,并尝试了解其原因和触发因素,从而更好地处理和管理情绪。
构建情绪释放通道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注重健康饮食、坚持适当运动锻炼等;掌握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有效调整和平衡自身情绪状态。
③借助支持稳固防线
搭建人际互助桥梁
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分享自身情绪,遇到困难时主动求助;与同事约定“不加班日”,互助建立工作边界。
企业防护:建立“心理健康管理体系”
①初级预防——消除风险源头
优化工作设计、改善物理办公环境、定期展开心理测评等。
②二级干预——构建支持网络
制定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建立匿名诉求反馈平台等。
③三级应对——搭建康复通道
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制定重返职场支持计划(渐进式复工)等。
来源:中国职业健康服务平台
供稿:职业健康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