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放射与职业卫生

急救医护人员需要警觉这些隐形职业健康风险

发布时间:2024-12-10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一、急救是这样被定义的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著的《救护概论与教学法》,急救或称应急救护指的是在突发伤病或灾害事故的现场,在专业人员到达前,为伤病员提供初步、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这一定义强调了急救的时间紧迫性和技术专业性,旨在迅速采取专业行动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从字面不难看出,“急”凸显了紧急情况下的即时行动需求,“救”则涉及救援和治疗。急救不仅仅是对生命的简单维持,还包括对伤病员进行全面评估、初步处理和稳定病情等一系列专业操作。

  二、急救医护人员有这些职业特点

  在应急救护的实践中,急救医护人员作为关键力量,其专业素养与快速响应能力至关重要。他们利用深厚医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效应变能力,为伤病员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确保救护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特点常概括为“急、难、险、重”

  特点1:“急”

  “急”即紧急,急救医护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时间观念,能够在接到急救呼叫后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立即展开救治,以快速稳定病情,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特点2:“难”

  “难”即困难,急救工作充满挑战,病患的病情往往复杂多变,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多个器官的损伤,医护人员需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急救现场的环境条件也往往恶劣,如光线不足、空间狭小、交通拥堵等,急救医护人员还需应对恶劣的现场环境和交通条件,以及与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难题。

  特点3:“险”

  “险”即危险,急救现场往往潜藏未知风险,如二次伤害、火灾、爆炸等,医护人员需时刻保持警惕。此外,接触有害物质如血液、呕吐物、化学品等,也使他们面临感染传染病或中毒的危险。

  特点4:“重”

  “重”即重大,急救工作责任重大,直接关联到病患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医护人员需承担紧急救治的重任,这既考验他们的专业技能,也是对其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挑战。

  三、急救医护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卫生风险有哪些

  1.生物性危害

  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患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等高风险生物样本,极易暴露于各种病原体以及其他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中,从而增加传染病感染风险

  2.化学性危害

  急救作业常用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清洁剂及特定药物,若长期接触有害化学成分或操作不当,可引发皮肤刺激、腐蚀,以及呼吸道损伤等健康问题

  3.物理性危害

  包括但不限于:搬运病患时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扭伤、拉伤的机械性伤害;长时间站立、弯腰作业诱发的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累积性劳损;极端温度(高温中暑、低温、冻伤)及噪声污染等环境暴露影响

  4.心理压力

  医护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快节奏及频繁面对生命危机场景等高压状态,易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四、急救医护人员可以采取这些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1.生物安全管理

  (1)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与有害物质的直接接触。

  (2)使用专用的医疗废物处理袋和容器,遵循严格的分类、密封和转运流程,防止交叉感染。

  (3)定期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增强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2.化学品安全管理

  (1)优先选择低毒、环保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2)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化学品,避免过量或混合使用。

  (3)使用化学品时保持良好通风,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防护装备,减少有害气体吸入。

  3.物理性危害防护

  (1)采用正确的搬运技巧,减少腰部和四肢的负担。

  (2)妥善规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3)使用防护垫、护腰带等辅助工具,保护身体关键部位。

  4.心理健康维护

  (1)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包括同事间的相互支持、心理咨询等。

  (2)学习压力管理和情绪控制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

  (3)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问题。

  5.培训与教育

  相关单位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急救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急救医护人员是医疗急救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健康与安全直接关系到病患的救治效果和医疗质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急救医护人员的职业卫生风险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降低职业卫生隐患,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关爱与支持,守护好我们生命线上的铁血勇士,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健康的体魄投入到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中。




  来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供稿:职业卫生科

  一审:谢德雄

  二审:詹文青

  三审:张 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