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患有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等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过度应激状态,有时甚至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
一、医务人员常见职业损害及防护措施
(一)生物性危害因素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常见工作岗位包括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
生物性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1.按规程操作。医务人员根据工作环境和医疗操作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风险和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暴露风险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按照个人防护用品选择原则,并考虑适合性、密合性、舒适性等因素。穿戴和脱摘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并做好穿脱后的检查工作。
2.做好手消毒。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除应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外,一旦可疑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3.锐器伤防护。
(1)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保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职业损伤。
(2)被污染的锐器应废弃至密闭、防刺破和防泄漏的容器中。
(3)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应尽可能放在靠近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以方便安全使用;使用时应竖放,定期更换,不容许存放过满。
(4)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移出使用区或更换时,应先盖好容器,防止在处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内容物的溢出和外露。
(5)不能徒手打开、清空或清洗重复性使用的容器,避免操作时引起操作者皮肤损伤。
(6)禁止用手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锐器;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锐利器具;禁止直接把手伸入容器中存放和处理被污染的重复性使用的锐器。
(7)禁止用手弯曲或弄直被污染的针具,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二)放射性危害因素
医务人员可能因操作或使用射线装置或者放射源而接触放射性有害因素。常见工作岗位包括放射诊断、介入治疗、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等。
放射性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1.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选择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可选择使用的防护用品包括铅橡胶围裙、铅橡胶帽子、铅橡胶颈套、铅橡胶手套、铅防护眼镜和防放射性污染用品等。
2.佩戴剂量计。从事介入治疗操作的医务人员,应合理应用防护设施降低外照射剂量,并按照 GBZ128 要求在防护衣内外佩戴两个剂量计。
3.开展剂量监测。从事操作放射性药物的医务人员,宜开展手部剂量和眼晶体剂量监测,并配置个人去污用品;操作大量气态或挥发性放射性物质的医务人员,按照 GBZ129 要求开展内照射剂量监测。
4.选择防护设施。核医学医务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选择使用移动铅屏风、注射器防护套、带有屏蔽的容器、托盘、长柄钳、分装柜等防护设施,以降低受照剂量。
5.需要佩戴有机玻璃镜或面罩。从事放射性敷贴治疗的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有机玻璃镜或面罩。
6.需要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从事放射治疗的医务人员,进入含源机房时,需要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
(三)物理性危害因素
医疗卫生机构主要的物理性危害因素包括紫外辐射、激光辐射等。紫外辐射常见于采用紫外消毒的区域;激光辐射常见于使用激光治疗设备的区域,如康复理疗中心、手术室、皮肤科等。
物理性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1.避免直接接触紫外辐射。接触低强度紫外源操作,可使用玻璃或塑料护目镜、风镜以保护眼睛。
2.严禁裸眼观看激光束。采用激光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 需佩戴防激光辐射护目镜。
3.使用无臭氧灯管的紫外灯消毒。在确认紫外灯关闭后可进入;使用可产生臭氧灯管时,应在消毒后开窗通风 30 分钟,人员方可进入。
(四)化学性危害因素
主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包括医院制剂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原辅料、手术室消毒用有毒化学品和麻醉废气等。常见工作岗位包括检验科、病理科、临床实验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肿瘤科、药剂科等。
化学性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1.乳胶过敏者使用其他材料替代。对于乳胶过敏的医务人员,使用其他材料替代,减少直接接触乳胶的时间,使用乳胶制品后立即洗手并进行干燥。
2.穿戴防护装备。挥发性、腐蚀性或刺激性化学试剂(如消毒剂、酸碱等)的配制和使用应在通风橱内进行,医务人员作业过程中应穿戴医用工作服、防毒口罩、化学防护手套及防护眼罩等。
制剂过程可能存在化学危害的,应穿戴防护服、防护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手套。防护服应由非透过性、无絮状物材料制成,能够遮盖住除手以外全部的暴露皮肤,袖口加长并能卷入手套中。佩戴无粉聚氯乙烯手套,通常应戴双层手套。防护口罩 (带鼻夹)和护目镜(防气雾)佩戴后要和面部紧贴,尽量减少皮肤裸露,护目镜应无破损,能够完全遮盖住眼眶周围皮肤且不影响视野。
3.保持良好通风。尽量减少化学物质的接触时间或频率, 降低工作场所化学性危害物质浓度
4.设置冲淋、洗眼设施并配置应急药箱。可能发生化学性灼伤及经皮肤黏膜吸收引起急性中毒的工作场所,应在工作地点就近设置冲淋、洗眼设施并配置应急药箱。
(五)工作相关职业紧张
医务人员因职业特点存在长期加班倒班等工作方式,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增大,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常见工作岗位为工作强度较高的临床科室,如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
工作相关职业紧张预防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疗卫生机构思想政治工作,为医务人员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
2.开展心理援助计划。提供心理评估、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
3.鼓励采用个人释压方式。开展心理小组访谈、健身运动、 放松练习等方法,减轻工作压力。
(六)不良人因工效学因素
医务人员因工作特点,医护工作中长期受力、重复操作、不良姿势、重体力劳动等可致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损伤。常见工作岗位包括口腔科、康复科、急诊科和手术室等。
不良人因工效学因素防护措施
1.改进工作位置(姿势)。以适当减少抬举、推拉重物,减少紧张、重复性和不良姿势。
2.伸展活动。注意通过伸展活动等方式缓解肌肉紧张,避免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背痛的发生。
3.保持正确坐姿。在伏案工作时,注意保持正确坐姿,上身挺直。
4.椅子高低适中。调整椅子的高低,使双脚适合平踩地面。
5.眼睛和屏幕距离适中,适时放松双眼。长时间使用设备仪器的,工作时设备仪器的仰角应与使用者视线相对,不宜过分低头或抬头。有条件的建议每隔 1~2 小时休息一段时间,向远处眺望,活动腰部和颈部,做眼保健操和工间操。
6.适当走动,活动双腿。长时间站立岗位,建议两腿重心交替使用,防止静脉曲张。建议通过适当走动的方式保持腰部,膝盖放松,促进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职业健康防护需要从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以及心理与工效学因素的防护等多个方面入手。同时,建立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和应急处理机制也是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措施。
来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供稿:职业卫生科
一审:谢德雄
二审:詹文青
三审:张 秋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