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来袭,气温逐步下降,低温环境对劳动者工作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因工作所致冻伤已被列为我国法定职业病。

什么是职业性冻伤
冻伤包括冻结性冷伤和非冻结性冷伤。职业性冻伤是指冻结性冷伤,劳动者接触严寒环境或介质(制冷剂、液态气体等)导致身体局部组织温度低于组织冻结温度(-3.6℃至-2.5℃,亦称生物冰点),局部组织经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组织细胞发生冻结。非冻结性冷伤是指机体长时间接触低温(0℃至10℃)潮湿环境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所致的综合征,组织细胞发生损伤但无冻结,如冻疮、浸渍足(手)。而我们平常所说的普通冻伤,属于非冻结性冷伤,要与职业性冻伤进行区别。
哪些职业易发生职业性冻伤
主要包含两类:一是寒冷季节从事户外作业的人员,或室内无采暖或有冷源设备的低温条件下的作业,如林业、渔业、农业、矿业、护路、通讯、运输、环卫、警务、投递、制造业(户外)等。二是职业性接触介质(如制冷剂、低沸点液态气体),常见的介质有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液氮、液氨、液氯、液氦、氟利昂等,其沸点很低,在常压下蒸发的瞬间即可形成-268.9℃至-29.8℃的低温。
职业性冻伤的临床特点
根据损伤程度,冻伤可达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严重者深达皮肤全层、皮下、肌肉及骨骼等组织。冻伤的症状和体征突出表现在受冻部位复温融化后,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刺痛、痒感或灼热感,严重者会有感觉迟钝、感觉丧失、肢体痛等,受冻皮肤早期苍白,复温融化后,呈现红色或微紫红色、暗红色,严重者变为紫红或青紫色、紫蓝色或青灰色,可伴有水泡。对于较轻的损伤,一般预后良好,严重者会留有瘢痕、功能障碍,甚至截肢。
职业性冻伤的治疗原则
一旦发生冻伤,立即脱离寒冷环境或极低温介质,移至防风保暖场所,采取保暖措施,确定伤部无再次冻结危险时,方可采取复温治疗措施。对于处在冻结状态的伤部,用40至42℃温水进行温水快速复温方法治疗,直至指(趾)皮肤潮红、肢体变软,严禁采用拍打按摩、冷水浸泡、冰雪搓擦或明火烘烤等方法复温。
职业性冻伤损伤程度的分级
目前,冻伤在医学上可按照病理分度即I、Ⅱ、Ⅲ、Ⅳ四度,或临床上按轻度冻伤(I、Ⅱ)和重度冻伤(Ⅲ、Ⅳ)分级;冻伤职业性诊断根据冻伤伤度、冻伤面积、痊愈后可能造成的组织丢失与功能障碍程度综合分级,分为壹级冻伤、贰级冻伤、叁级冻伤、叁级冻伤和肆级冻伤。详情请查阅《职业性冻伤的诊断》(GBZ278-2016)
如何预防职业性冻伤
职业性冻伤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因此要强调早期预防。
用人单位要完善规章制度,将防冻保暖措施做到有章可循。
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定期对劳动者体检,对患有职业禁忌人员应及时调岗,妥善处理。
作业地点为工人提供采暖设备、休息室等,提供热水。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或在一天中较暖的时间进行户外作业,在极端天气限制户外作业时间。
加强个人防护用品(防寒服、防寒鞋、防寒帽、防寒手套)的佩戴,及时评估佩戴的有效性。
劳动者要加强锻炼,营养摄入,以增强抵抗力,抵御严寒。
疾控中心专家提醒,职业性冻伤是一种职业病,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合理有效的治疗, 对预后致残率的降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做好严寒天气下防寒保暖工作,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应充分认识低温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危害,多措并举,减少因低温作业或低温天气作业造成劳动者职业健康危害事件的发生。
参考来源 | 河北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