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放射与职业卫生

频繁接触这种有机溶剂可引发职业性皮炎?

发布时间:2023-06-21    来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字号: | |
  这五类行业劳动者要当心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不仅会引起皮肤瘙痒
  还可能引起发热、肝脏损害等
  值得劳动者们注意
  典型案例 
  某电子厂员工,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该厂从事电路板印刷和清洗工作,工作时使用洗板水,2018年1月15日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四肢皮肤红色皮疹、瘙痒明显,在当地诊所以“过敏性皮炎”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效,皮疹逐渐增多,期间患者仍继续工作。1月28日,该员工因皮疹蔓延至颈胸等整个躯干皮肤并出现红斑、水泡,高热不退,体温达40℃,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无效,且出现巩膜黄染,患者皮疹、红斑增多,形成大疱,出现皮肤剥脱现象。疑与职业因素有关,患者于2月5日转入某职业病防治院治疗。
  经查,患者在该厂工作56天,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正常,进厂前在家务农,无其他职业史;同工种其他2人未发病;患者岗位空气中三氯乙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340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467 mg/m3,均远超三氯乙烯职业接触限值。明确为一起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什么是三氯乙烯?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为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具有氯仿样的微甜气味,化学式为C2HCl3。

  三氯乙烯可用作金属去脂剂、干洗剂、溶剂、萃取剂等,广泛应用于五金、电镀、电子、玩具、印刷等行业。因此,这五类职业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注意!三氯乙烯中毒有这2种类型
  一是急性中毒(诊断标准GBZ 38),短时间接触高浓度TCE蒸气或液体可引起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并有肝、肾及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
  二是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诊断标准GBZ 185),个别人接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可出现药疹样皮炎。
  三氯乙烯中毒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潜伏期一般为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口服中毒发病较快,多在1小时内发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肝、肾及心脏损害、颅神经症状。
  口服中毒者可有口腔和咽部烧灼感,明显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猝死。
  二、药疹样皮炎
  皮肤损害:原发性损害为斑疹、丘疹及水疱,继发性损害以糜烂、表皮抓破、皲裂、斑块及鳞屑为主。根据皮损特点,临床上分为4型:剥脱性皮炎、多形红斑、重症多形红斑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发病特殊、起病急骤、临床过程凶险,且经常被误诊、病死率高。
  发热:大多数患者伴有发热,一般在出疹前后1~3天内出现,多为中等度热或高热。
  肝脏损害: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试验异常,多在起病1周内即出现,尤以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增高为突出。可伴浅表淋巴结肿大、黏膜损害等。
  三氯乙烯中毒治疗
  一、急性中毒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主要采取一般急救措施及对症支持治疗,如心肺复苏、远离毒物、氧疗、糖皮质激素等。
  二、药疹样皮炎治疗
  立即脱离原岗位,避免再接触三氯乙烯及其他促使病情加剧的因素。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应遵循“及早、足量及规则减量”的原则;护肝治疗,尤其要注意防治急性肝功能衰竭;加强皮肤、黏膜护理;积极防治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用药应力求简单,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避免交叉过敏。
  (职业卫生科)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