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传染病控制 > 卫生应急

失温—隐匿的户外杀手,这些急救误区可能致命

发布时间:2025-10-17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70岁的张爷爷到老友家聚餐,心情好,不知不觉喝了1斤白酒,回家路上醉倒路边。第二天被人发现时,他浑身冰冷,体温仅34℃,意识模糊——这是一例典型的失温症案例。2021年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2025年珠峰东坡徒步者被困事件……这些悲剧都在提醒我们一次意外就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失温,也称“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的病症。人类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5.8℃-37.8℃之间,当核心温度低于35℃,人体就进入了失温状态。

  失温并非只发生在严寒环境中,即使在20℃左右的气温下,若遇到风雨交加的天气,也可能出现失温致死案例。

  一、失温的隐匿信号

  人体如同一台精密仪器,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失温的发展通常有三个阶段,识别这些阶段的症状至关重要。

  轻度失温(核心温度33℃-35℃)时,身体会通过剧烈颤抖试图产生更多热量,患者可能出现手脚笨拙、说话含糊不清的状况。

  此时,身体会减少散热,加快产热,患者体温下降,同时开始剧烈寒战,出现四肢冰凉、脸色苍白、语言不清、记忆力减退、脉搏减缓等症状。

  中度失温(核心温度28℃-32℃)时,患者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行动迟缓困难,表现为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

  此时,身体常会放弃通过运动增加热量的努力,人会觉得异常疲倦,很想睡觉,还伴随意识模糊、步态不稳、乏力等症状。

  重度失温(核心温度低于28℃)是最危险的阶段,患者会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表现为肌肉僵硬、脉搏和呼吸减慢。

  此时,活动能力丧失,温暖的血液为了优先保障心肺和脑部,四肢及体表血液循环全部关闭。

  反常脱衣是失温症中一个特殊现象。持续寒冷会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血管长时间的收缩带来肌肉疲劳,最终热血从核心区流出,带来身体的“潮热”感,患者会因为感觉炎热而开始脱去衣服。

  有些失温者被冻死前还会无意识地钻进狭小空间里,这叫“终极洞穴”现象,是出于原始本能,潜意识里在寻求庇护。

  二、寒冷非唯一元凶

  许多人误以为失温只发生在极寒环境中,其实温度、湿度和风速三者共同作用才决定失温风险。

  风寒效应是导致失温的重要因素。大风在作用于人体暴露部位时,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使体感温度明显低于实际温度。

  研究表明,气温为10℃时,3级风力下体感温度为3℃;5级风时,体感温度为0℃;7级风时,体感温度会降至-3℃。

  水寒效应同样危险。身体淋湿时,散热速度可达干燥时的25倍之多。水的导热能力比空气强得多,会取代衣物中能保温的空气,导致保温性能急剧下降。

  2024年5月,27岁女孩在江西武功山失温遇难。事发当天萍乡市气温在20℃-26℃,她穿着长裙和冲锋衣,遭遇狂风暴雨全身被淋湿,导致失温。

  除了环境因素,醉酒也是导致失温的常见原因。饮酒后血管扩张,高温蒸发带走了体内很大一部分热量,再加上夜间气温低,时间一久就会引起失温。

  三、急救误区,可能致命

  发现失温患者时,错误的急救方法可能加速死亡。对于失温症患者,尤其是中重度患者,需要采取科学的复温方法。

  切忌揉搓四肢,因为这会让冷血回流心脏,导致核心温度进一步下降,可能引发心脏室颤或复温休克。

  避免热水浸泡,这样会使血管快速扩张,血量减少易导致低血压,以及肢体的低温回流到心脏,进一步造成热量丢失。

  不要强行喂热饮给已出现意识模糊或吞咽困难的患者,那会导致血液重新分布,引发低血压甚至心脏骤停。

  四、科学救援,循序渐进

  对失温患者的救援需遵循科学、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轻度失温患者,可以饮用少量热水或含糖热饮(不能含咖啡因),帮助恢复体温。同时,要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温暖、避风的安全环境。

  尽快帮助患者更换掉潮湿衣物、增加保暖衣物并进食碳水化合物。在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轻放平移,避免剧烈运动。

  对于重度失温患者,复温不可“急功近利”,应优先保护核心体温。应用干爽保暖的衣物、睡袋之类裹住身体,立即送医抢救。

  应轻柔搬运患者至避风干燥处,用隔热垫隔开地面,再用干净衣物或毛毯包裹患者全身,重点覆盖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

  施救者也可脱衣贴近患者躯干,用体温帮助患者升温。总体而言,施救的核心是缓慢、可控地复温,并优先保护核心体温。

  五、防患于未然

  预防失温,关键在于充分准备和科学着装。户外活动时,可以遵循三层穿衣法:速干衣、保暖层和冲锋衣。棉内衣吸汗但难以导出,速干内衣能够迅速吸湿排汗,避免内衣变湿引发水寒效应。

  冲锋衣则具有防水功能,能够防止身体被雨水淋湿。但需注意,冲锋衣的防水涂层可能会变质或破损,在长时间暴雨下不可替代雨衣。

  户外活动前的准备同样重要。要提前了解线路、检查装备、备足干粮和水、关注天气预报,并做好面对意外的准备。

  尤其是在气候多变的高原和山区,天气预报往往难以做到精确。结伴而行也很重要,队友之间能互相观察,一旦有人出现失温征兆,可以立即施救。

  最重要的是,学会放弃。天气突变、准备不足、身体不适——这些都是该下撤的信号。风景永远在那里,但生命只有一次。

  当体温过低时,人可能反而会感到温暖甚至灼烧感,本能驱使下可能会脱衣服,这被称为“反常脱衣”现象。这是因为身体在最后一搏中扩张血管,试图温暖冰冷的身躯。

  留心观察,“颤抖结巴动作笨”是识别早期失温的重要口诀。一旦发现这些症状,立即采取科学措施,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

  供稿:卫生应急处置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