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传染病控制 > 卫生应急

洪涝期间传染病预防

发布时间:2021-06-10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5、6月份福州市进入雨水期,部分地区可能会有暴雨,引起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像这样的降雨季节,我们应该预防什么类型的传染病?怎样预防?
  (一)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
  (1)霍乱: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2)细菌性痢疾:这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大多是进食不洁食品后感染痢疾杆菌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并伴恶心、呕吐、口干等表现。(3)伤寒:伤寒是经消化道传染而发生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因进食被细菌及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引起,常为全家或群体发病。部分病人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4)甲肝、戊肝:由于水源被带有甲型或戊型肝炎病毒的粪便污染造成。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潜伏期约为半个月到一个月。发病特点相似,多数病人起病时类似感冒或胃病,有发热、怕冷、呕吐等现象。甲肝患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极少转为慢性或重症肝炎。戊肝患者以青壮年和老人为多,其中孕妇和老年人发病病情严重且病死率高。
  (二)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极易发生的,如鼠源性传染病、蚊媒传染病等。
  (1)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 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携带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此病起病急骤,常有畏寒、发热、眼结膜充血和淋巴结肿大。治疗不及时,常因肾、肝衰竭而死亡;(2)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3)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蚊传播,临床上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病理反射等。本病多见于 7~9 三个月内,10 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4)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5)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
  (三)呼吸道感染不容小视, 抗灾致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加之灾后气温较低等原因,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人数增加。
  (1)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 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2)上呼吸道感染:各种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气候突变、过度疲劳等可使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从而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感。
  洪涝灾害后,由于集中居住、卫生条件差,加上连日救灾劳累,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一旦有人得传染病,疾病就可能迅速蔓延,其特点常表现为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高。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十分重要。1.注意食品卫生:不喝生水,消灭蚊蝇和老鼠,不吃不明原因死亡的牲畜,发现病死牲畜及时向动物防疫部门报告;2.避免涉水:如果涉水后要马上把脚充分洗干净,然后擦干,保持干燥;若有伤口的话要做消毒处理;3.及时发现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4保护水源:对污染或可疑污染的水源及时做消毒处理;5.外环境治理:积极清理污水,改善周围环境,防止蚊媒孳生;6.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保证有足够的饮用水和饮食,增加群众的身体抵抗力;7.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发现传染病及时控制,防止疾病流行。
                                                         (结防科)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402350168 闽ICP备1100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