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随着暑假的结束,全国各地的学生们陆续重返校园,开启新一年的学习生活。然而,开学季也是校园疾病的高发期 —— 人员密集的教室、宿舍,加上学生作息调整、免疫力波动等因素,让流感、诺如病毒、手足口病等疾病有了 “可乘之机”。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这份 “开学季疾病预防指南” 请家长和学生务必收好。
一、认清开学季高发疾病,知己知彼早防范
开学后校园内常见的传染病,多通过飞沫、接触或消化道传播,了解它们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针对性预防:
流行性感冒(流感):作为开学季 “头号杀手”,流感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传播。学生感染后常出现高烧(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部分还会伴有咽痛、咳嗽,病程通常持续 1-2 周,不仅影响学习,还可能引发肺炎等并发症。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常发生在食堂、宿舍等集体场所,通过被污染的手、食物、水源传播。感染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虽然病程较短(1-3 天),但传播速度快,容易在班级内集体暴发。
手足口病:多见于 5 岁以下低年级学生,通过接触患者的唾液、疱疹液或玩具、餐具等物品传播。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口腔疼痛,随后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疱疹,严重时可能引发脑膜炎等重症,需格外警惕。
细菌性结膜炎(“红眼病”):通过接触传播,比如共用毛巾、揉眼睛等动作都可能引发感染。症状表现为眼睛发红、分泌物增多、畏光、流泪,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视力,且容易在班级内交叉传染。
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等):主要通过 “病从口入” 传播,比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用生水,或接触患者粪便后未彻底洗手就进食。感染细菌性痢疾后,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常伴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感染伤寒则会出现持续高热、乏力、食欲不振、玫瑰疹等症状,病程较长,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虫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由蚊子、跳蚤等昆虫传播,开学季部分地区仍处于蚊虫活跃期,校园内的草丛、积水处是蚊虫滋生的重点区域。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多见于儿童,感染后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疟疾则会出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等症状,反复发作者会导致贫血、肝脾肿大,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长发育。
二、做好 “个人防护”,筑牢健康第一道防线
学生是校园疾病预防的 “第一责任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勤洗手,用对方法: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文具)后、咳嗽打喷嚏后,都要用 “七步洗手法” 认真洗手,时间不少于 20 秒;没有洗手条件时,可使用含酒精(75%)的免洗洗手液临时清洁,避免用脏手揉眼睛、摸口鼻。尤其针对肠道传染病,处理食物前后、接触宠物或垃圾后,需额外加强手部清洁,防止病菌通过手部进入口腔。
科学佩戴口罩,按需防护:在教室、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或出现感冒、咳嗽症状时,要正确佩戴口罩,避免飞沫传播;口罩潮湿或污染后需及时更换,用过的口罩要扔进专用垃圾桶,不随意丢弃。
防蚊防虫,减少叮咬:在校园草丛、操场、上下学路上等蚊虫较多的区域,需提前涂抹儿童专用驱蚊液(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穿长袖上衣和长裤,尽量避免穿深色衣物(易吸引蚊虫);放学后不逗留在草丛、积水坑等蚊虫滋生地;若发现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红肿、瘙痒,不要抓挠,可涂抹止痒药膏,若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及时告知家长。
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开学后尽快调整生物钟,早睡早起,保证小学生每天 10 小时、初中生 9 小时、高中生 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写作业或玩手机;每天坚持晨午检,若出现发热(体温≥37.3℃)、咳嗽、腹泻、腹痛、蚊虫叮咬后异常反应等不适,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不要带病上学。
三、守护 “校园环境”,打造安全学习空间
除了个人防护,校园和家庭环境的清洁消毒也至关重要,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
校园环境:定期清洁,通风换气,消除蚊虫滋生地:学校应每天对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清洁消毒,重点擦拭门把手、课桌椅、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教室每天至少开窗通风 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病毒滋生风险;食堂要严格把控食材卫生,餐具需高温消毒,食材储存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食物变质引发肠道疾病;后勤人员需定期清理校园内的积水(如花盆托盘、下水道口、操场低洼处),定期喷洒安全的灭蚊药剂,减少蚊虫数量。
家庭环境:做好衔接,避免交叉感染,防蚊同步:家长要提醒孩子回家后及时更换校服、洗手消毒,将书包、文具等物品放在通风处;定期清洁孩子的书包、水杯、餐具,每周用开水烫洗 1-2 次;若家中有人感冒或患肠道疾病,需与孩子分餐,佩戴口罩,患者的餐具、排泄物需妥善消毒(如用含氯消毒剂浸泡),避免交叉感染;在家中定期清理积水,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给孩子使用蚊帐或儿童专用驱蚊产品,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四、关注 “饮食与运动”,从内到外增强抵抗力
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能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减少疾病侵袭:
均衡饮食,拒绝 “垃圾食品”,严防 “病从口入”:早餐要营养丰富,包含主食、鸡蛋、牛奶等,避免空腹上学;午餐和晚餐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少吃高油、高糖、高盐的零食和外卖;不喝生水,饮用烧开后的水或安全的瓶装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如溏心蛋、生海鲜、未炒熟的蔬菜),不吃变质、来源不明的食物,防止肠道传染病感染;生吃瓜果前要彻底清洗干净,避免农药残留或病菌污染。
坚持运动,激活身体机能:每天保证至少 1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比如课间操、体育课、放学后跑步、跳绳等;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缓解开学后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间接提升免疫力。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开蚊虫活跃时段(如黄昏、黎明),若前往公园、郊外等蚊虫较多的地方,提前做好防蚊措施。
五、特殊情况别慌,正确处理很关键
若学生不幸感染疾病,科学处理能避免病情加重或扩散:
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一旦出现疑似传染病症状(如流感的高烧、肠道疾病的腹痛腹泻、虫媒传染病的持续发热),家长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遵医嘱用药,不自行给孩子吃抗生素或退烧药;就医时告知医生孩子的学校、班级及近期活动轨迹(如是否去过蚊虫密集区域、是否食用过特殊食物),便于疾控部门追踪排查。
居家隔离,做好健康监测:感染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染病后,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如流感需退烧后 48 小时,诺如病毒需症状消失后 72 小时,肠道传染病需症状消失后 3 天且粪便检测阴性),避免去学校或公共场所;隔离期间注意休息,多喝水,清淡饮食(肠道疾病患者需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同时做好家庭消毒,防止传染给家人;若为虫媒传染病,需配合医生完成全程治疗,避免病情反复。
学校配合,做好防控措施:若班级内出现多例相同症状的学生(如多例腹泻、多例发热),学校要及时上报疾控部门,采取临时停课、全面消毒等措施;对校园内的蚊虫滋生地进行集中清理,加强防蚊措施;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防控要求,不隐瞒孩子的病情,共同守护班级整体健康。
开学季是新希望的开始,健康则是一切的基础。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只要牢记 “预防为先、科学应对”,从个人防护、环境清洁、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做好准备,就能有效减少校园疾病的发生,让孩子们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专注学习、快乐成长,顺利开启新学年的精彩旅程!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