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夏秋季,有一种疾病悄然来袭,它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让患者饱受高热、疼痛之苦,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这就是登革热。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流动加剧,登革热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了解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工作,已经成为每个人都需要重视的健康课题。
一、登革热的 “真面目”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当携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便会进入人体,在体内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疾病。登革病毒有4种不同的血清型,感染其中一种后,人体仅对该型病毒产生免疫力,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二次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 - 14天,多数为5 - 8天。典型的登革热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疼痛,这些疼痛犹如被棍棒击打般剧烈,因此登革热也被称为“骨痛热症”。患者还会出现皮疹,多在发热2 - 5天后出现,表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此外,还可能有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的登革热病例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以及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二、传播途径大揭秘
蚊子是登革热传播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活动,一般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最为活跃。它们的繁殖离不开水,一些常见的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水桶、废弃轮胎、花瓶、竹筒等,都可能成为蚊子产卵和幼虫生长的温床。一只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在其寿命周期内(约1 - 2个月),都可以传播病毒,而且被叮咬的人越多,病毒传播的范围就越广。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如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等。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地,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蚊子生存繁殖,也是登革热的高发地区。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一旦出现病例,病毒就可能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形成大规模的疫情。
三、科学预防,远离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防蚊灭蚊。首先,要从源头上减少蚊子的滋生地。定期清理家中及周围的积水容器,及时倒掉花盆托盘、水桶中的积水,对于长期闲置的容器,最好倒置存放;花瓶和水培植物的水要每隔3 - 5天更换一次;及时修复漏水的水龙头,防止积水。其次,要做好个人防护。在登革热流行期间,尽量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在皮肤和衣服上涂抹驱蚊剂,如含避蚊胺、驱蚊酯成分的产品,可有效驱赶蚊子;使用纱窗、纱门、蚊帐等物理屏障,防止蚊子进入室内;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外出,尤其是前往公园、草丛等蚊子较多的地方。
此外,社区和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管理也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街道、绿化带、建筑工地等场所的巡查,及时清理垃圾和积水,定期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和幼虫;在登革热高发季节,还可以通过投放食蚊鱼等生物防治方法,控制蚊子数量。
四、不幸感染,如何应对
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登革热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准确诊断。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对于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出现出血症状时,需进行相应的止血治疗。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会逐渐缓解,一般在1 - 2周内康复。但对于重症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进行严密监测和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登革热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特点,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就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保持警惕,积极行动,共同守护健康,让登革热无处遁形。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