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传染病控制 > 传染病

猩红热可防可控:做好这几点,守护孩子健康

发布时间:2025-05-16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一、认识猩红热:儿童高发的急性传染病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5-15岁儿童,冬春季节尤为常见。其典型特征是发热、咽峡炎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中耳炎、肾炎、风湿热等并发症。但家长不必恐慌,了解传播规律并做好预防,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二、猩红热如何传播?这3条途径要警惕

  1.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菌随飞沫扩散到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如餐具、毛巾、玩具等)或皮肤脱屑,病菌可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3.间接传播:污染的食物、水源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尤其是卫生条件不佳的环境中。

  三、识别猩红热:记住“1热2红3症状”

  发热:突发高热(39-40℃),常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

  咽喉红肿: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可能有白色渗出物,部分孩子诉“嗓子像刀割”。

  典型皮疹:发热后1~2天出现,从颈部、腋下、腹股沟开始,迅速蔓延全身,表现为密集的红色小丘疹,摸起来像砂纸;按压褪色,伴有瘙痒;肘窝、腋窝等皮肤褶皱处可见深红色“帕氏线”,面部充血但口唇周围发白(“口周苍白圈”);病初舌苔厚腻,舌乳头红肿(“草莓舌”)。

  恢复期脱皮:皮疹消退后,皮肤会出现脱屑,手足部可能大片蜕皮。

  四、科学预防:从“细节”切断传播链

  (一)个人卫生:阻断飞沫与接触传播

  戴口罩:猩红热流行期间,带孩子去医院、学校、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咳嗽、咽痛者。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在餐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不方便洗手时,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儿童需家长协助)。

  不共用餐具:患者的餐具、毛巾、牙刷等单独使用,并用沸水煮沸消毒15分钟以上。

  (二)环境管理:清洁、通风、消毒

  常通风: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消毒:对孩子的玩具、学习用品、家具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如84消毒液按说明稀释);被褥、衣物阳光下暴晒4—6小时。

  隔离患者:一旦确诊,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经医生确认咽拭子培养阴性,避免传染给他人。

  (三)增强免疫力:构筑身体“防护墙”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如橙子、西兰花)、优质蛋白(鸡蛋、牛奶、瘦肉),少吃生冷、辛辣食物。

  规律作息:保证孩子每天9—12小时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适度运动(如散步、跳绳),增强体质。

  及时接种相关疫苗:目前尚无针对猩红热的疫苗,但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

  (四)学校与托幼机构防控

  晨检与报告:每日检查儿童有无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通知家长带离就医,痊愈后凭医院证明复课。

  加强卫生教育:通过课堂、海报等形式,教导孩子不揉眼睛、不挖鼻孔,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

  五、万一感染了,怎么办?

  及时就医: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第一时间就诊,医生会通过咽拭子培养确诊,并开具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需足疗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

  居家护理: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温水或淡盐水缓解咽痛;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抓挠皮疹,可用温水洗澡(禁用肥皂刺激皮肤);饮食以温凉软食为主(如粥、蛋羹),避免烫、硬、刺激性食物。

  观察并发症:治疗期间注意孩子是否出现眼睑浮肿、血尿(警惕肾炎)、关节肿痛(警惕风湿热),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六、结语

  猩红热虽来势汹汹,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干预,完全可以避免重症和传染。家长和学校需提高警惕,做好日常卫生防护,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记住: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

  让我们从细节入手,筑牢防线,让猩红热“无机可乘”!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