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传染病控制 > 艾滋病

艾滋病不治疗,潜伏期究竟可以有多长?

发布时间:2025-07-03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艾滋病不治疗,潜伏期到底能持续多久?

  是不是一辈子可以靠“熬”过去?

  有朋友问了这样的问题:他本人感染艾滋病已经1年多了,因为有熟人在医院和疾控,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去管。好在身体暂时没有特别的问题,担心艾滋病会不会突然“爆发”?

  这样的情况实际并不是个例,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艾滋病治疗覆盖率达 85%,但仍有 15% 的感染者因恐惧、无知、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或忽视,在潜伏期放任病情发展。在全国艾滋病定点医院,38% 的初诊患者 CD4 计数低于 350 个 /μL,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我国艾滋病相关死亡病例中,约70%是由于晚确诊,晚治疗,依从性不足导致。

  什么是艾滋病“潜伏期”?

  简单来说,感染 HIV 后,人体将经历三个主要阶段:急性期(初次感染后到 2-4 周):病毒爆发式复制,此时感染已“不可逆”;潜伏期(无症状期):免疫系统可暂时“压制”病毒,进入病情相对稳定期;艾滋病期:CD4 计数 < 200 个 /μL,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开始集中爆发。所谓潜伏期,指从初次感染HIV,经过了数周的急性期后到出现艾滋病典型症状(如反复机会感染、肿瘤、体重下降等)之间的“无症状”或“轻症”阶段,也称为“临床无症状期”或“慢性期”。

  整个潜伏期阶段,HIV仍然在人体内持续复制,但人体的免疫系统尚能维持基本的免疫功能,还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快速扩散。这个阶段,多数HIV感染者往往没有任何明显不适症状,身体免疫功能基本正常,只有少数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发热等症状。

  潜伏期持续多长时间?

  整个潜伏期阶段,人体内的HIV病毒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此时感染者表面上看起来并无异常,但病毒依然在悄然、持续地消耗免疫系统中的CD4+ T细胞。 

  这些人体细胞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被大量消耗,免疫力将会逐渐下降。多数未治疗的HIV感染者,将在感染后的8–10年内发展为艾滋病(AIDS)。短则 2 年(快速进展者)内出现机会性感染,长则可达 15 年(长期不进展者,仅占 1%)。某些特殊情况患者可能数月进展到发病期(长期免疫抑制;或基数病毒非常高,如经输血传播感染)。极少数“非进展者”(long-term non-progressors)体内病毒复制较慢,可多年维持免疫功能,但一般终将进展为艾滋病期。

  每年全球仍有约70万艾滋病患者死于相关并发症不治疗的后果:潜伏期后,免疫系统彻底崩溃

  HIV感染本身并不致命,真正致命的是免疫系统被摧毁后,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对身体的侵害。潜伏期是HIV防控的最关键节点,此时及时确诊,及时的抗病毒治疗(ART)能够:减少免疫系统损伤可以让CD4计数维持在安全范围(>350个/μL),避免进入艾滋病阶段;潜伏期HIV病毒每天破坏 10 亿个 CD4 细胞,远超免疫系统再生能力(约 5 亿个 / 天),导致 CD4 计数以每年 50-100 个 /μL 速度下降。一旦CD4<200,死亡风险大幅增加。大大延长生存寿命研究发现,不治疗者在出现AIDS症状后的2–3年内死亡率接近100%。

  未治疗者:潜伏期结束后,平均生存期仅2-3年,死因多为肺孢子菌肺炎(占 40%)、结核(35%)、恶性肿瘤(15%)。

  规范治疗者:潜伏期可延长至 15-20 年,预期寿命接近常人,上海公卫中心数据显示,2010-2023 年治疗者 5 年生存率从 78% 提升至 94%。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确诊时CD4<200的晚期患者,5年死亡率是早期患者(CD4≥500)的?34.7倍?。快速降低体内病毒载量,大幅度减少传播风险通过治疗可快速降低感染者体内的病载水平,多数患者在开展规律ART治疗后,其病载水平可在3-6个月内降至低于检测下限。此时也意味着,患者对外的传播风险已经大大降低。甚至通过长期治疗,可以实现U=U(病毒不可测 = 不具传染性);潜伏期开展治疗,可以大大提升生活质量与寿命。如感染后每延迟 1 年治疗,CD4 细胞完全恢复的概率下降 12%。

  北京地坛医院研究显示,潜伏期第 8 年开始治疗的患者,CD4 恢复正常率仅 35%,而感染后 6 个月内治疗者可达 78%。现阶段,WHO及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已明确建议:一经确诊,立即启动ART!无论CD4值多少!

  对于潜伏期感染者,大家已经不能改变“是否感染”的情况,但可以选择现在如何应对。千万不要把“看起来没事”当成“没有感染”,只有科学、积极、及时地接受治疗,才是应对艾滋病的正确方法。




  供稿:艾滋病防控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