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传染病控制 > 艾滋病

中心联合易心公益协会开展青春健康同伴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4-12-20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易心公益协会在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健康同伴教育——‘危险性辨析:人群与行为’”活动,如同一股暖流,在校园中涌动。本次活动于2024年12月10日和11日,分别在福建江夏学院教学区10号楼410和505教室举行,吸引了2024级艺术设计学2班、2024级文化产业管理2班全体学生的热情参与。


  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危险性辨析·人群与行为”游戏。首先,主持人在ppt上展示了许多不同的职业,涵盖了主持人、妓女、大学生、家庭妇女、同性恋者、吸毒者等多种职业或人群。学员们需要根据自己对ppt上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将其分类到“危险”或“安全”标志的相应位置。


  大家各抒己见,现场讨论激烈。认为有些职业“危险”的学员表示,这些人群可能因工作性质或生活习惯,存在较多危险行为;而认为“安全”一边的学员则觉得自己所代表的人群生活相对规律,感染风险低。

  学员一:我认为性工作者、吸毒者等人群感染风险高,而大学生、家庭妇女相对安全。

  学员二: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不能仅凭职业判断,行为才是关键。

  学员三:认为某些职业看似安全,但个体行为不确定,仍有一定风险。

  主持人在听完学员们的回答后,针对其原因进行提问。大家在交流中逐渐认识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取决于行为,而非职业、身份或社会地位。例如,嫖客站在“高危”位置,是因为其行为可能涉及不安全性行为,但是嫖客一定会是艾滋病患者吗?我们都忽略了其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任何人,我们不能仅凭职业判断。同时,大家也反思了日常对危险人群的认知误区,对艾滋病患者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如认为衣冠楚楚或有地位的人更安全,实则不然。

  本次活动意义深远。一方面,通过游戏和讨论,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播与行为密切相关,日常的一些行为可能带来感染风险,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针具等,而一些看似危险的人群,若行为规范,也不一定会感染。另一方面,活动让同学们换位思考,理解艾滋病患者的处境,减少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这场活动传递了温暖与关爱,让同学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共同为预防艾滋病贡献力量。

  防艾之路任重道远,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福州市大学城防艾示范点用行动传递温暖,用知识驱散恐惧。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防艾宣传的队伍中来,让爱与关怀在校园中蔓延,共同构建一个理解、包容、无歧视的健康校园环境,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




  供稿:艾防科

  一审:谢德雄

  二审:詹文青

  三审:谢兆勋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1851 闽ICP备11009988号

联系方式:0591-63039912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