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寄生虫与地方病

蜱虫及蜱传疾病防治

发布时间:2019-05-10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字号: | |
  蜱虫,别称璧虱、扁虱、牛虱、草爬子。常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可在动物的脖子下方、四腿内侧发现蜱虫,有时还会聚集成群,且不易剔除。野外蜱虫则多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或山地泥土中。蜱虫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
    
  近年来,蜱虫叮咬人致病事件时有发生。蜱虫对人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主要给人类带来各种不适和传播疾病。
  
  直接危害
  1.局部炎症:蜱虫唾液成分复杂,含数十种蛋白质,且带有毒素,另外由于蜱虫把螯肢、口下板等一同刺入宿主皮肤,因此可造成宿主皮肤局部充血、水肿,有时会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继发性感染。
  2.蜱瘫痪:部分雌蜱的唾腺还可分泌一种神经毒素,该毒素能抑制肌神经乙酰胆碱的释放,并导致宿主的运动性纤维传导障碍,从而可引起急性上行性肌萎缩性麻痹,严重时导致宿主呼吸衰竭而亡,称为“蜱瘫痪”。
  
  间接危害——传播疾病
  蜱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作为生物媒介已知可传播83种病毒、15种细菌、17种螺旋体、32种原虫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在吸血媒介中传播疾病仅次于蚊类。蜱传疾病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粒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热、出血热、Q热、巴贝斯虫、泰勒虫、蜱传斑疹伤寒、鼠疫、野兔热、布鲁氏菌病、牛羊梨形虫病等。
  
  每年的6月至11月为蜱虫最活跃的时期,虽然蜱的生存能力强,但是蜱自身移动能力差,只要我们通过合理的防控,就不会受到蜱虫的叮咬或者避免蜱虫所传染的疾病。
  
  一、远离蜱虫
  
  1.环境处理:注意环境清洁,要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另外,可用生物农药喷洒可能发生蜱虫的地面,能维持较长时间且对人畜无害;也可用0.12%藻酸丙二醇酯进行防治,它无色无味,对人无毒、无害,不会造成污染。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脒基类杀虫剂等也可用于除蜱。近年来,开始采用遗传防治(雄性不育法)和生物防治(应用蜱虫天敌条小蜂等)等方法防治蜱虫。
  
  2.个人防护:蜱虫除寄生在动物体表外,多栖息在草地、树林等处,故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或罗浮山百草油等,宜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在进入蜱多发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防治蜱的附着或叮咬。回家后,要注意检查,特别是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虫。
  
  3.宠物管理:近些年来,养猫、犬等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但要注意宠物身上特别是耳朵里、脚趾间和耳朵外沿,可能会有蜱虫的存在。特别是在草坪或郊外等地遛狗时更要注意,蜱虫易叮咬犬类,从而被带至家中。因此,要注意对宠物进行及时清洁,以避免受到蜱虫的叮咬。
  
  二、尽早处理
  
  蜱虫侵袭人时,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因此野外作业或游玩后应注意检查这些部位,去除蜱虫。如果已经有蜱虫叮咬,且钻入皮肤,不可随意去除,因为蜱虫吸血时,会把头部深入皮肤。蜱虫还有一个习性,就是在受到刺激后会往体内钻,并释放更多的有毒蜱虫唾液;另一方面,蜱虫头部有倒勾,导致越来越紧,因此生拉硬拽还容易将头部残留在皮肤内。因此条件允许的,最好寻求医生帮助;若自行处理时,最好用酒精、罗浮山百草油、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油等涂在蜱虫头部,或在旁边点燃蚊香,以“麻醉”蜱虫,让其自行松口脱落。也可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三、 及时就诊
  被蜱虫叮咬后,无论是蜱虫自行脱落或被人工取出,都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如发热或者被叮咬部位有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就诊时一定要把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以便辅助检查是否患上蜱传疾病,从而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去除蜱虫时,蜱虫头部留在皮肤内,也要及时就医,对叮咬部位进行消毒后手术取出,避免继发感染。如果有蜱咬热或蜱瘫痪时,除支持疗法外,还应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患者。
    
  参考文献:汪才侠、胡方成、雷呈祥等,蜱虫和蜱传疾病的预防,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3,5:50~51
  

 

  

  (传染病防控科)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9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公安备案号:35010402350168 闽ICP备11009988号